◎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悠
中国江苏网12月29日讯 天蓝、水清、气爽、街净、城靓、人和……文明城市创建让徐州百姓真切感受了我市的变化与美好。为顺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巩固文明创建成果,近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理念,提出构建从思想道德建设、环境秩序治理、民生服务保障、公共文明培育养成、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推进与保障六项新机制,激发文明创建持久动力,从而做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部署、亲自抓督促、亲自抓落实,把各个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广大市民的力量调动起来,实现创建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精神文明是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意见》指出,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群众法治意识,保障人民权益,不断提升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定期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评选宣传活动,打造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品牌,发挥先进典型在弘扬主流价值方面的榜样引领作用;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综合协调作用,完善推广“五联育人”工作模式,突出“八礼四仪”,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意见》通过建立三项机制推动环境秩序治理:城乡规划建设。科学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率、环境管理水平、环境质量和土地资源管理水平,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城市治理体系。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围绕城市治理顽疾,建立健全公安、城管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制定完善城市管理责任区和第三方综合评价体系,并开展综合评价;交通畅行工程。推进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强化交通管理、改善通行条件、优化功能布局,加强交通安全管理设施保养维护,打造有序、畅通、安全、文明的城市交通环境。
改善民生,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建立民生服务保障机制,是《意见》的亮点之一。《意见》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提高市民生活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缩小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市民健康保障水平。
在公共文明培育养成方面,《意见》提出,积极引导市民践行“三管十不”,自觉摒弃陋习,通过礼仪讲座、礼仪展示、礼仪大赛等形式,有效传播、普及礼仪知识,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以构建“诚信徐州”为目标,大力开展诚信行业、诚信单位、诚信家庭等主题实践活动,提高“立信”“守信”“用信”意识,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强化各级各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建设,在全市城市社区、窗口单位等场所全面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形成志愿服务制度化。
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引导机制和工作推进与保障机制,《意见》提出,坚持党政一把手抓创建、负总责,严格落实处级干部包挂、科级干部包创制度,坚持机构不撤、人员不减、队伍不散、力度不减,有效压实创建工作责任;各地、各单位要积极整合资源,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市民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完善便民利民服务功能、倡导文明风尚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坚持督导问责,坚持工作例会、巡查交办、督办问责等工作制度,发挥市民督导、舆论督导、巡查督导等作用,推进问题整改,推动责任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