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徐州市编制实施“8+1”试点小城市总体规划
2017-12-08 17:0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2月8日讯 我市现已构建形成“1+5+30+30+130”的五级新型城镇体系,即一个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丰县、沛县、新沂市、邳州市、睢宁县等5个副中心城市,30个中心镇,30个重点镇,130个新型城镇社区。近期我市又在30个中心镇的基础上择优培育、规划建设“8+1”个试点小城市。试点小城市的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获市政府批复实施。12月7日,市规划局在徐州报业大厦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有关情况。

  目前“8+1”个小城市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入选的试点小城市为丰县欢口镇、沛县敬安镇、睢宁县双沟镇、邳州市铁富镇、新沂市草桥镇、铜山区利国镇、贾汪区大吴街道、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庙街道以及铜山区大彭镇,目标是建成县域人口集中的新主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要素集约的新载体,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副中心。

  新型中心镇培育的目标,是建成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以上,镇区人口5万人以上;地区生产总值30亿元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亿元以上。而小城市的培育目标,是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以上,镇区人口8万人以上;地区生产总值50亿元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亿元以上。

  其中,丰县欢口镇,规划定位为全国重点镇,是以机械制造和区域商贸为主导产业的县域副中心型城镇,人口为10.3万人,规划形成“三心、五轴、五组团”的镇区布局结构。

  沛县敬安镇,规划定位为徐州市重点中心镇,是以冶金铸造业和现代商贸业为主导的新市镇,城镇人口9万人,形成“双心、两轴、五组团”的功能结构。

  睢宁县双沟镇,规划定位为徐州东南空陆交通枢纽、全国重点镇、徐州中心城区外围的5个重点发展组团之一,以及睢宁县城市副中心,人口为14.1万人,城市结构形成“两廊两轴六区”的格局。

  邳州市铁富镇,规划为全国特色小镇,徐州市以银杏产业为主的宜游、宜居、宜业型现代新型小城市,人口规模14万人;形成“两轴、两带、六片”的镇区的空间结构。

  新沂市草桥镇,规划定位为全国重点中心镇,新沂市副中心城市,以有机食品、金属机械为主导产业的工贸型田园水乡城镇,镇区总人口控制为9.5万人,形成“一主、两副、三区、四廊”的镇区的空间结构。

  铜山区利国镇,规划挖掘山水资源,打造微山湖流域第一水乡,成为转型发展的湖滨生态新城;提升产业能级,成为以高新钢铁循环经济为主导,集研发、商务、会展、旅游等高端服务平台于一体的转型示范园区;依托区位优势,将利国建设成为徐州都市区的北翼门户城市,苏鲁边界名驿;弘扬历史文化,形成集苏轼文化、古驿文化、冶炼文化于一体的文化荟萃高地。城镇人口约20.3万人。

  贾汪区大吴街道,规划定位为徐州北部集保税物流、加工制造和科研为主体的综合型城市组团;贾汪区物流贸易中心;宜居宜业临港新城。人口为10万人,核心区用地总体布局为“两心四轴多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庙街道,规划为徐州东部城市门户,以高端制造、文教产业、滨水宜居为特色的产城融合型都市卫星城;规划预测大庙片区远期常住人口规模为55万人左右,建设用地规模约63平方公里,该片区功能组织结构为“三心、三带、两区、五组团”。

  铜山区大彭镇,规划定位为徐州西部门户,淮海经济区循环经济示范窗口,中国彭祖文化养生福地;规划镇区人口4万人,形成“两轴两片”的城镇布局结构。

  据悉,本轮规划贯彻落实了产城融合、多规合一、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绿色低碳、因地制宜、弹性控制等原则,创新应用实证对比、专题研究、多目标评价、系统优化等技术手段和方法,落实了产业空间载体、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切实做好与土地利用等规划的衔接;科学预测人口,合理匹配用地规模;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积极引导人口就地城镇化;合理发挥过境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弱化限制影响;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挖掘城镇内涵,注重生态治理,保护乡土特色风貌,提升品位及文化软实力,努力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一系列重要转变。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