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邳州推进城乡公共空间治理提升民生幸福
2017-11-16 11:0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作霖 通讯员 曹瑞平

  中国江苏网11月16日讯 平坦整洁的村庄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户门前,两侧的路牙石整齐划一;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太阳能路灯在树木中间傲然挺立;村中的汪塘池水清澈,堤岸上青草茵茵;私家车在新划的停车位上停放得井然有序,几位村民在树下的石凳上悠闲地聊着家长里短……走进炮车街道蒋庄社区,颇有一种诗意田园的韵味。

  像蒋庄这样的村庄,如今在邳州并不罕见。邳州市深入践行“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主题实践,以城乡公共空间治理为抓手,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全市上下形成“养成新习惯,塑造新民风,共建共享新邳州”的浓厚氛围,城乡环境和市民精神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和群众拉呱是村书记的重要工作

  蒋庄社区十几年来没有一例上访。要说有什么绝招,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克志最有发言权。他说:“俗话说得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何况是这么大一个社区,怎么可能没有矛盾纠纷。我的经验是多和群众拉呱。”

  既要听群众说,还要向群众讲,跟群众拉呱可是一门学问。在杨克志的带动下,陪群众拉家常成了社区干部的“必修课”。只要没有其他工作,社区干部每天8:30都会开门迎接群众,大到征补拆迁,小到鸡毛蒜皮,一天至少接待十来户群众,从怨言闲言到真言谏言,在家长里短中拉近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多年来,通过拉家常了解了多少村情民意,化解了多少矛盾纠纷,社区干部已经记不清了。村里五保户的房顶漏了,村东头的两家人吵架了……社区里发生的每一件事,社区干部们都没懈怠过。

  十余年来,蒋庄的干部用家乡的方言土语,向群众讲好政策、讲清决策、讲明程序、讲透是非,在沟通中建立互信,在交流中互相理解,让百姓对基层干部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十几年“零上访”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让群众乐意跟我们一起干

  地处偏远,位于两省三县交界的邹庄镇呦山村,村民也尝到了跟着支部干的甜头。

  9月30日一大早,呦山村村民张明就来到村里的生姜基地查看小苗长势。张明是村里的低收入户,年初,村里租用了他的3亩土地栽植生姜,并聘请他到基地打工。“除去租金,我一个月能领到2000元工资,还学会了种植技术。”见到记者,张明笑得合不拢嘴。

  呦山村地势高亢与低洼并存,长期以来村级经济发展滞后,全村低收入户就有119户。为了帮助低收入村民脱贫致富,去年底,呦山村党支部一班人经过反复论证并邀请农业专家来村“把脉问诊”,确定了依托发展高效农业带民致富的路子。“我们村有种植生姜的传统,土地也适合种植生姜,再加上有专家做技术顾问,选这条路对症!”呦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映介绍。说干就干,他们将公共空间治理收回的近千亩集体土地,用于生姜基地建设,并成立合作社,由村集体占股51%,剩下的吸纳村民入股,从而实现村民致富和集体经济增收的双赢。目前100亩新建的生姜—草莓标准钢架棚已投产,预计每亩纯收益在2万元以上,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0万元,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15人。

  群众能共享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实施公共空间治理以来,邳州市在基层党组织中推行“两看两干”工作法,坚持干部做给党员看,党员跟着干部干;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让基层党组织始终想干、会干、能干。

  上世纪70年代,和陈李村相邻的汤海村由于地势低洼,开挖了一条圩河,占用了陈李村部分土地,引发了土地纠纷。30多年来,在争执中双方互不相让,相互挤占生产道路,甚至因此发生口角、争斗,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也降低了村民的幸福感。抓住公共空间治理这个契机,双方村支两委、村民代表进行友好协商,握手言和,尽释前嫌,演绎了一段现代“六尺巷”的佳话。

  邳州市坚持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把民声作为最大的智库、把民力作为最大的依靠,通过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扎实推进公共空间治理,让群众路线在邳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