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江苏网11月15日徐州讯(记者 彭颂珂 通讯员 侯明光)法院的执行工作,向来被认为是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后一公里”。然而,遇到执行难度大的时候,他能始终坚守住公平正义。他,就是沛县法院执行法官王为景。
真诚沟通,用心化解矛盾
“能认真、平等对待所有的当事人。”这是当事人给予王为景最多的评价。
他常说,做执行工作其实并不难,就是不回避当事人,不回避案件面临的困难,只要与当事人多沟通一点,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责任心,多跑跑腿,多受点累,就这么简单。
对于很多人来说,执行法官似乎永远是雷厉风行火急火燎的样子,因为案多人少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他们不是正在执行,就是在执行的路上。而王为景不同,忙中有缓,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执行方式。
凌晨5点半,刚刚把被执行人苗某拘传上车的王为景揉了揉眉心,将近5年的交通事故纠纷案,曾经拘留过却仍不愿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双方当事人一见面就会吵起来的尖锐矛盾,这又是一个矛盾比较大的案件。
时至上午10点,凌晨行动结束后刚刚吃完饭的王为景为车上的苗某带了几个包子,一杯豆浆。“先吃点东西,一早上没吃饭在车上没有很难受吧?”短短的一句话,让满肚子怨气的苗某瞬间平静了下来。
“你们不也一样一早上没吃饭。”苗某说道。
“那不一样,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都习惯了。有什么话吃完东西咱们去办公室谈谈吧。”
本以为会很难执行的案件,在随后的执行工作中却显得格外的顺利。在王为景与当事人双方沟通并做工作期间,被执行人苗某十分配合,而王为景的真诚话语、将心比心的考虑也让申请人做出了适当让步,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现场给付现金2万元,并约定一周后再给付剩余4万元。一周后,当苗某带着4万元钱见到王为景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每一个执行法官都像你这样,可能这个案件早就了结了。”
一杯清茶,一句关怀,看似点点滴滴的小事,在王为景的执行工作中却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勇挑重担,敢于直面困境
工作中的王为景,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敢于直面困境、积极探索多渠道解决问题的人。
在一起1998年发生的交通事故案件中,申请人刘某申请执行多年,但因查询不到被执行人下落以及其财产所在地,案件一直没有突破。接到案件后,王为景先是和申请人约谈,询问其是否能提供出被执行人的最新情况,得知被执行人程某可能在安徽宿州后,曾多次前往查找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可惜仍没有有效线索,案件进入了瓶颈。而他却从没有放弃,时常在查控系统里或是网络上搜寻被执行人程某的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机会,王为景在网上搜寻到被执行人原来一直在天津经营物流生意,并有所成就,于是他带领团队紧急前往并成功将被执行人拘传,经过法律释明和做工作,被执行人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主动承担起应当履行的义务,案件得到执行。
扶贫济困,用爱心暖人心
生活中,王为景是一名坚持了近二十年的公益志愿者,而他也把这份爱心传递到了他的本职工作中。
申请人王某的儿子因一起交通事故而死亡,留下一对儿女,王某儿媳因不堪家庭重负而改嫁他地。年纪已经不小的王某向法院申请执行被执行人贾某后,因该被执行人在丰县辖区,依照规定沛县法院将案件移送至丰县法院执行局,但被执行人并无可供执行财产,案件一直未能有效执结。拿不到执行款的王某,生活拮据,身体又体弱多病,而因为对法律的了解不够,仍然到沛县法院执行局询问案件进展,王为景在了解了情况后,在接待大厅内耐心的向王某进行了法律释明,王某也对法院工作表示理解,在送王某离开法院时,王为景又掏出了200元交给王某让其应急,千恩万谢中,王某离去。而深感王某不易的王为景利用法院微信平台,向法院内部发动了捐助活动,为申请人爱心募集现金1000多元,并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从徐州驱车来回一百多公里将捐助款送到王某家人手中。

今年7月,王为景带领执行中队成员开展凌晨行动外出执行,在执行途中,突然天降暴雨,因路面施工加上大雨,造成部分路面凹陷,路边数辆电动三轮车陷入沟道,更有一辆电动三轮车翻入沟中。执行干警们在王为景带领下,不顾风雨,立即下车相助,将一名儿童和一名大人救出,并将陷入路边的另两辆电动三轮车推出沟道。干警们全身泥浆,被大雨浇透,面对受助群众的感谢,他们却并未停留,而是继续踏上前方执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