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睢宁:600个“红手印”留下暖心“书记”
2017-10-24 14:4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按满红手印的“挽留信”

  中国江苏网10月24日徐州讯(记者 张扬)“听说杨书记年底就要回去了,我们都很舍不得,大周村需要这样真抓实干的引路人,请让杨书记在村里再多留些时间……”10月19日,睢宁县委收到一封按满了600个红手印的请愿书,书中提到的“杨书记”叫杨剑锋,在江苏省宜兴市水利局工作,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江苏省委驻睢帮扶工作队队员、睢宁县李集镇大周村第一书记。

村里的第一个高标准厂房正在建设

  牵手“贫困村”引来“核桃林”

  睢宁县李集镇大周村位于李集镇南,与安徽交界,是省定经济薄弱村。社会人口34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88户,488人。

  2016年2月,江苏省委组织部及省扶贫办在全省派驻12个工作小组驻村开展帮扶工作。杨剑锋接到的任务是以第一书记的角色扛起大周村托脱贫攻坚的大旗。

  2月25日,杨剑锋和工作队的同事一起,第一次来到这座苏北小镇。精准扶贫,精在识别。杨剑锋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将村子走了个遍,188户贫困家庭的“苦难经”,他个个了解。

  “许多家庭是因病、因残致贫,村里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剩下的老幼妇孺守着这个落寞的村庄。”杨剑锋回忆,最初来到这里时,村子是“三没有”的状态——没有发展基础、没有增收渠道、没有计划项目,全村一年的村集体收入仅有5000多元。

  要实现群众稳定脱贫,关键要有产业支撑。而在大周村,除了睢河两岸的河滩地,几乎找不出什么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要引入产业,这个大家都明白,但什么样的产业是真正适合大周,能让老百姓持续增收的,我心里没有底。”为此,杨剑锋请来了有着“太行新愚公”之称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来为大周村把脉。

  几经研讨,将核桃种植引入大周村的规划初见雏形。核桃种植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方式开展,由企业提供核桃树苗、指导栽种、兜底回购,成熟期后,收益多方分配。开始,群众对这个“外来书记”的话将信将疑,但见到有切实的价格保底,大家决定试一试。今年3月,大周村掀起一股种植核桃树的热潮。

  杨剑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核桃成果后,每亩的年产可接近400斤,企业以每斤20元的价格收购,一亩地年收入可达到8000元。“核桃种植的同时,还可以在核桃树下饲养鸡鸭,立体化利用土地资源。”

  目前,大周村与周边村庄共建了340亩“核桃林”,除去分红,每年可为村里带来近20万元的集体收入,村庄搞建设、谋发展有了“第一桶金”。

村民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广场

  搭建村级发展体系从“3没有”到“9项目”

  以项目为抓手,大周村的帮扶思路越来越明确,村庄发展的总体框架逐步搭建。标准厂房、光伏发电、板材加工、沼气发电、核桃种植、旱改水工程、乡村示范点、文化培育、水系沟通等9个项目,在大周村陆续展开,形成工农互补、种养结合、广泛参与、短期收益和长期效益相协调的发展态势。

  大周村村支书周勇算得上是村中与杨剑锋接触最多的人,“他来到后,我们大大小小的会开了无数个,只要能促进发展的,杨书记都尽力去争取。很多之前村里想做但没有能力做成的事,现在有了眉目。”

  周勇口中说的“想做没能做的事”,就包括村中的水系沟通问题。原本大周村中大大小小数十个水塘,由于彼此之间不串联,池水常年不流通变成了“死水”,每到夏季就发散臭味,很是影响美观。杨剑锋来到后,依托原本在水利部门供职的专业优势,为大周村设计了“恒水位”,水流动起来了,水质自然也会慢慢变好。

  增收工程鼓了“钱袋”,水系建设增了“颜值”,文化活动则妆点了大周村的“里子”。

  以往,天黑之后,大周村便一片寂静,村民饭后大多在家中看电视,早早睡去。杨剑锋说,“村里没有一个能供村民活动的场所,城市人习惯的健身、娱乐,在这里无处施展。”于是杨剑锋带领村干部,紧锣密鼓的修建“兴周广场”。

  77岁的老党员岳德宽介绍,修建广场的时候是最热的夏天,杨剑锋和施工人员一起挖土、搬运,早上往往工人还没到,他就已经到了。“小杨把自己开来的轿车停在村部,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于村里,说这样办事更方便,好几次还摔在泥地里。”

  在新修建好的“兴周广场”上,每天练拳的、跳操的、赛歌的村民越来越多,这里成了老百姓的舞台。没有工作的晚上,杨剑锋也常来这里,不会跳舞的他就站在一边,乐呵呵的看着。

  62岁的王淑霞年轻时是镇上宣传队的成员,有了如今的“广场”,曾经的“骨干”又重拾了当年的爱好。“我们偶然间和杨书记提起,睢宁传统的‘唠子舞’以前跳过,现在都不记得了,很可惜。谁知道他记在心里了,几次和县里的文艺团团长沟通,楞是把人家请到了我们村,教文艺队员跳。”

 

村民给“第一书记”送去锦旗(左边为杨剑锋)

 

  村民“上书请愿” “红手印”镌刻情谊

  驻村帮扶不到两年,杨剑锋从来时白净的南方模样,变成了黑壮的北方汉子。村民打趣他,“杨书记你都晒成碳了”,他总笑嘻嘻的回答,“不碍事,这样显得健康”。

  今年夏天,杨剑锋将家中的子女、母亲,从宜兴接到大周村,让家人看看自己的“第二故乡”,感受这片让他魂牵梦萦的热土。他带着女儿到访村中的困难家庭,自掏腰包,给孩子们送上文具和生活用品,让下一代也和大周结下了“缘”。

  杨剑锋的付出,村民看在眼里。眼见这位“第一书记”任期将至,村民的不舍之情日益增多。几位村民私下里背着杨剑锋开了小会,决定把这两年杨剑锋为村里做的事写下来,把村民对他的感情记录下来,想挽留杨书记的人,就在信的末尾处签上名字。

  村民杜合彩是这次“请愿”的发起人之一,她告诉记者,“杨书记做村里的事,就像是在办自己家的事一样上心,这两年我们村变化太大了,大周美了、富了,但是杨书记黑了、瘦了。写这封信,是‘请愿’,更是表达我们的由衷的感谢。”

  请愿书写好后,不到5天的时间里,600多位村民签名并按下“红手印”,杜合彩说,许多村民是一人签字代表了一家,实际的数字远不止600个。得知村民写信挽留自己,杨剑锋很感动,“村民对我的感情和认可,让我觉得一切努力都很值得。别管在哪,大周村里都有我的家。”

  年初时,杨剑锋在微信中写下过一段话,概括了他的心声,“作为第一书记,挂睢宁李集大周村。帮扶一年,去了一个人,带了一笔资金,建了一个体系,脱贫一个村。个中酸甜,感慨万千。只一句归纳:俺没有选择安逸,与镇村干部为精准帮扶尽力而为了。”

标签:扶贫;第一书记
责编:戚阜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