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江苏网10月24日徐州讯(记者 张扬)宏大的建设场景、细致的人物刻画、工整的文字说明……近日,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工程师用纸笔描绘了徐州地铁施工的场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后来的建设者传授隧道暗挖的“18字口诀” ,展现老一辈设计者的严谨态度和“匠人精神”。
出谋划策 漫画“徐州地铁”
这位老人叫张家识,1963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长期致力于铁路设计、科研和新技术推广工作,1997年在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2000年底退休后参加深圳市发改委、交委的新建工程项目评审工作,现为中建隧道深圳地铁专家组专家。
正在施工建设的徐州地铁1号线彭城广场站为地铁1、2号线换乘车站,是集明、暗、盖为一体的综合性车站,其面临周边环境复杂、施工工法多样、结构体系转换复杂等难题,堪称江苏最难、国内罕见。在深圳期间,张家识得知彭城广场站施工难度大,技术难题多的消息,于是只身来到徐州,为项目部出谋划策。
白天,老人和施工队员一起,深入基坑隧道,并时刻用手机拍照,记录暗挖隧道的情况,下班后,喜欢写字绘画的他就把白天在施工现场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一幅幅“震撼而又接地气”的施工现场图就呈现在大家眼前。
在和施工队员的交谈中,老人曾透露,自己的“手绘”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十多年前,“1959年时,我还是铁道学院的学生,跟着老师到武汉长江大桥工地和黔滇铁路凉风垭隧道工地实习,在记录隧道施工方法时,我就把施工机具和工人都画了进去。”
精雕细琢 传授“18字口诀”
今年7月,张家识以“地铁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为题给中建华东公司的地铁建设者们开展了一次专项培训,就“地铁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
培训会上,张家识重点阐释了施工中“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18字口诀。据了解,这“18字口诀”是隧道和地铁工程建设者的施工经验和总结,为多数管理干部所熟悉。张家识认为,如果施工一线的工人,也能知道口诀,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则施工现场的安全和质量就会逐步改变。
为了让前来学习的“后辈”对施工技法更容易理解施工技法,张家识又拿出画笔,用手绘图的形式对口诀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老人介绍,“顺口溜和图形相配会增加人们对事物的记忆,更能将口诀了然于心。同时,手绘图还能‘过滤’一些无关的杂质场景,使得想表达的主体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