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两个七旬老人的花灯情结
2017-09-28 10: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何光法老人在街头出售的自制莲花灯

  何光法老人为鸡年制作的传统彩鸡灯

  张家鑫制作花灯的工具

  张家鑫正在制作花灯

  中国江苏网9月28日讯 如今,市场上出售的花灯形式多样琳琅满目,各地举办的灯展也越来越多,满眼是高科技的电子灯,很美很震撼,吸引了众多观赏者,但我们依然怀念着传统手工花灯的民俗味,手工花灯闹出的浓浓传统元宵味是电子花灯代替不了的。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牢牢守着那些传统的花灯手艺的匠人。

  77岁何光法:手工花灯做得辛苦卖着难

  手工花灯好看好玩,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做,做出来也不是那么正宗、传统。

  今年大年二十九开始,永安广场的七岔路口,就有一对老年夫妇在那里摆摊了。兔子灯、莲花灯、孔雀灯、鸡灯应有尽有,色彩鲜艳,形态逼真,平均一盏灯售价50元左右。

  77岁的何光法老人,安徽泗县人,早年在南京当兵,后转业到四川兵工厂工作。1977年,何老先生来到徐州,在医疗器械一厂做锻工,后来又学钳工,考取了钳工技师。60岁退休。1992年前后,他开始自学扎灯笼,靠元宵节卖花灯补贴家用。他的老伴一直没有工作,还需要自己缴纳社保和医保,所以即使天气再不好他们也要卖灯。

  说起花灯,何老先生说,虽然看着是件挺简单的事,一些人觉得花几十甚至上百元买一盏手工花灯,只点正月十五这一个晚上不划算,但算算做灯的工夫,这点钱真的一点都不多。每年刚卖完灯,他就开始准备材料,几乎一年到头的空闲时间都在做花灯,大约也就能做200个。

  何老先生的花灯都是计划着做,因为这个东西不能多做,多做卖不出去,只能撕了。按说,莲花灯、兔子灯每年都有,今年卖不掉,只要收放仔细,明年再卖不行吗?但老人说,他卖灯,只卖当年新做的灯,灯要保持干净、就图个鲜亮,不能弄脏。为了做干净鲜亮的灯,他每年冬天都不生炉子取暖,手冻得满是冻疮。

  何老先生不参加灯展,也不参加任何花灯协会,因为做灯只是他的一个爱好。然而他爱人兼帮手吴女士却说,她对花灯是烦透了,要不是身体不好不能打工,她才不做这行,太辛苦了。对于他们而言,挣钱就靠这元宵节前十多天,前来购买的也都是老主顾。

  武女士已经连续三年到何老先生这里给孩子买花灯了,她说自己对传统手工花灯情有独钟,感觉塑料电子灯代表不了中国传统文化。

  70岁的张家鑫:儿子也不愿学这手艺

  徐州市民俗博物馆里,展出着徐州花灯老艺人扎的九层宝塔等花灯。但今年因为场地原因,不再举办传统花灯的灯展了。

  据民俗博物馆李馆长介绍,徐州目前扎花灯的老艺人已经很少了,被评为非遗传承人的共有4位。他们的作品都曾在国内、省、市各类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奖。其中曹开君的扎制作品最有特色和创新力,是他最早把汉画像融入花灯里。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徐州花灯扎制工艺已面临失传。这些老艺人最年轻的也有60多岁了,但几乎都没有收到徒弟,他们都希望花灯扎制工艺能够传承下去。”李馆长遗憾地说。

  70岁的张家鑫是江苏省非遗传承人,去年他的花灯作品《五福(蝠)拜寿》在民俗博物馆花灯比赛中夺冠。他除了会扎花灯,还会扎风筝。用他的话说,他扎的花灯能“跟得上时代”,花灯纸上的图案采用机器印刷,用电子灯代替蜡烛,从中秋节后就开始备料,每年元宵节前他能做出近千盏花灯。很多单位组织活动时会批量购买。

  在张家鑫老人的家里,做花灯的工具有十几种,剪刀、美工刀、钳子、酒精灯各种家伙什都有。他的工作台上放着新做的半米长鲤鱼灯,活灵活现,墙上还挂着一个大福字,电源打开,两盏灯都亮了起来。

  做一只纯手工灯是很费工夫的,需要扎、糊、画、亮四道程序。作为骨架的竹条没地方买,只能自己买竹竿加工,张老先生家的阳台上堆放了很多早就准备好的竹条。他现场示范扎了一个花篮,拿出几根竹条,先用刀劈平,然后用棉线扎成一个花篮的骨架,再糊上纸,一个雏形就出来了。

  熟练的动作看似简单,但每一个步骤都要细心,来不得半点急躁。特别是剪竹条的时候,迸开的碎片很有可能伤到人。

  “我经常在民俗馆、彭城书院或一些学校教孩子扎花灯,但不敢让他们用竹条,怕扎着眼睛。”张老说,他一直没收到过徒弟,儿子是公务员,也不愿学这门手艺。他认识七八个会做花灯的老人,现在都不做了。“如今是经济社会,但花灯一年只卖元宵节前这几天,赚不着钱的手艺不会有人学习。”

  让这些老艺人看到希望的是,据民俗博物馆李馆长透露,今年4月,民俗博物馆将启动“文化雅集”,将徐州花灯、风筝、布艺、香包、剪纸、泥人、糖人等老艺人集中在这里,召集愿意学习传统民间工艺的市民来这里参加培训,对濒临失传的珍贵文化遗产进行大力扶持。

  相关新闻

  社区里手工花灯比赛闹元宵

  昨日上午,纷飞的雪花挡不住小北门社区居民做手工花灯的热情。他们一大早就赶到社区活动中心,带着手工制作的各种花灯和面灯,将室内装扮出浓浓的元宵节味。

  春节刚过没两天,小北门社区刘书记就在社区微信群里发出了征集手工花灯的通知,听说比赛还有奖品,大家纷纷踊跃报名。

  居民们做的面灯造型多以十二生肖为主,红眼睛的小白兔、缩成一团的小刺猬、萌萌的小狗、威风凛凛的盘龙,个个栩栩如生,还有美丽的白莲灯、精巧的枣花灯、胖乎乎的鱼灯……居民们点亮面灯,引来不少孩子围观。

  居民杨女士介绍说,老一辈徐州人元宵节都有捏面灯的传统,经常一锅蒸12个面灯,代表12个月,从面灯里水分的多少判断每个月的雨水情况;还会用蒸好的面灯照一照墙,寓意消“五毒”,再照一照孩子的眼,并念叨“照照眼不害眼”,不过这些习俗现在基本上都消失了。

  手工花灯的造型更为丰富。有用春联和福字做成的大花篮,易拉罐做成的帆船,旧纸盒做的玫瑰点缀几何造型、饮料瓶和幸福星做的风铃……围观居民看了啧啧称赞。

  “这些花灯虽然没有复杂的工艺,但很有创意,都是废物利用,没花一分钱。”社区刘书记说,从花灯的造型就能看出作者的年代感,老年人做的花灯大红大绿很有民俗味,年轻人做的花灯充满浪漫气息。

  66岁苗老太太的“茶缸花灯”最简陋也最怀旧,一个掉了漆的白色搪瓷茶缸横过来,里面点一根蜡烛,茶缸柄就是提把手。“我们小时候条件艰苦,也不会做花灯,元宵节都提这个玩。还舍不得用新茶缸,都拿掉漆的漏的。手巧一点的,就把萝卜和南瓜挖空做成灯笼点着玩。”

  “还是传统的手工花灯有意思,纸花灯里点着蜡烛,挑出去是元宵的感觉。纸花灯经常被烧坏,回家大人就找张纸糊上,或者再买一个。”刘书记说,他们小时候经常念叨:“支愣支愣(音)坏了,支愣支愣再买。如今孩子们玩的花灯都是电子的,买一个玩好几年也不会坏,但就是没有花灯的感觉了。”一些社区民居认为,闹元宵还是传统手工花灯最给力。

  文/记者 吴云 图/记者 谭歌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