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贾汪从“煤城”到“徐州大花园”
2017-09-20 10:2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贾汪新城。

大洞山之夏。

潘安湖湿地公园。

徐州工业园区鸟瞰图。

  棚改新房。

  中国江苏网9月20日讯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契一领。

  贾汪区委区政府围绕“转型发展”这条主线,深入践行“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抓住资源枯竭城市的机遇,坚持向绿色要发展、向绿色要未来,发扬“肯吃苦、重实干、不服输、争一流”的新贾汪精神,用心血和汗水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创造了生态奇迹。

  如今的贾汪,绿水绕城,青山环抱,百花竞开,万紫千红。煤灰漫天早已成过往,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了全新的城市景象。贾汪区闯出了一条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告别黑灰“煤城”迎来绿水青山的新贾汪,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转型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实现了由小贾汪到大贾汪、由陈旧矿区到现代城区、由灰色印象到绿色主题“三大转变”,环境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生活越来越好,宜居宜业宜游,完成了从“煤城”到“徐州大花园”的蝶变。

  “一城煤灰半城土”是老贾汪最形象的写照。那时的贾汪不仅面积小,还脏乱差,没人愿意去,更不愿意在那住,甚至在贾汪工作都不好意思对人说。郭建现在是贾汪区交警大队副大队长,他对此就深有感触。他说:“1994年因为区划调整我来到贾汪工作,那时不愿说自己在贾汪工作,因为贾汪又穷又脏,怕人笑话没面子;现在不敢说在贾汪工作,因为环境好了,景点多了,亲戚朋友都要来玩,哪能接待得过来!但心里是非常自豪的!”

  贾汪人从灰头土脸到光鲜靓丽,从“不愿说”到“不敢说”,从“没面子”到“很自豪”,这十多年的时间贾汪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贾汪干群又付出了多少心血?

  坚持向绿色要发展 向绿色要未来

  今年“七夕节”,虽然离市中心有20多公里,但夜晚的潘安湖却人气爆棚,车满为患,青年男女们在此聚集,抒发青春的浪漫激情。如今,人们提到贾汪时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亮点就是潘安湖:一湖碧水,波光粼粼、芦苇摇曳,飞鸟翔集,乘船漫游,宛如画中。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惊叹、感慨、赞美……

  潘安湖是贾汪生态转型最典型的代表和见证。但当初建设时并非一帆风顺。现任贾汪区委农工办副主任鲁翠萍非常感慨,她告诉记者,7年前,潘安湖区域曾经是贾汪最大的一片采煤塌陷地,坑坑洼洼,破败不堪,周围的居民利用坑塘建起了鱼塘,最大的坑塘有800亩左右。区土地、水利、农委3家单位相关负责人聚在一起,计划各单位拿出一部分资金,将塌陷区内集中连片的大坑塘进行改造,开展网箱养殖。2009年底,贾汪区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项目经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实施,项目区面积2.8万亩,预算投资1.74亿元,最初的想法就是计划用3年时间将塌陷区改造成为二次耕地和建设用地。但是很快区委、区政府认为不能仅仅局限于复垦和水产品养殖,而是应该打造成为一片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标准生态湿地,并得到徐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就这样潘安湖塌陷地改造几经修改,最终投资近50亿元,成就了如今的国家级潘安湖湿地景区。

  俗话说,十年树木。现实中一棵树的成长都要历经多年,何况是将上万亩的采煤塌陷地改造成生态湿地这么庞大的工程,尤其是能否产生经济效益还是未知数。“当年很多干部群众对此很不理解,认为一个区的财政预算一年就那点钱,建这么大的生态工程,投这么多钱,就是形象工程,能有人来旅游?能带来什么效益?短短几年时间,如今游客也越来越多,经济效益显现,干部群众都说无法想象原来的煤城能变得这么漂亮。”潘安湖风景区管委会工程建设部部长郑文告诉记者。

  面对干部群众的疑惑,面对资金的紧张,贾汪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并没有动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贾汪区委书记曹志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就是贾汪在转型中坚持绿色发展的“本”。“生态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久大事,不能因为牺牲了某些眼前利益,就摇摆不定,畏缩不前。以前贾汪煤灰漫天,环境恶劣,不适宜生活生产,人留不住,钱也引不来。只要环境好了,我就不信聚不来人气。”曹志坚定地认为。

  顶住各种压力,凭着干事担当的拼劲、韧劲,潘安湖一期工程2011年开始动工。到2013年完工,仅用2年时间就将这片塌陷地变成了环境优美的生态湿地。环境好了,人们的心情也舒畅了,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这时贾汪干部群众的心态转变了,从原来的质疑观望,转变为真抓实干。2015年,仅用半年时间完成潘安湖二期工程的建设。

  一招好棋,满盘皆活。潘安湖不仅是贾汪11万亩采煤塌陷地治理的典范,也拉开了贾汪生态转型的大幕。短短7年时间,小南湖、督公湖、凤鸣海……一个个生态修复工程的陆续完成,不仅荡涤掉这座百年煤城的煤灰,更连通起贾汪全城的水系。绿水绕城,依水而居,花木自然繁茂,满眼皆是绿色,绿色贾汪汇聚起四面八方的人气。仅一个潘安湖,每年游客的接待量就达到百万人次,未来还将成为贾汪的科教创新区。

  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在贾汪得到了实践的有力印证,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用心血和汗水攻坚克难

  久久为功创造生态奇迹

  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是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地将一张生态蓝图绘到底。

  贾汪有283座山头,但因是石灰岩质,基本都是荒山秃岭。在陡峭的石灰质山体上植树造林本身就是创造奇迹的事情,而这种奇迹就是凭着贾汪人肩挑背扛实现的。

  贾汪有一批骑行爱好者,徐州第一高峰大洞山南麓的王维路是他们最常去的骑行路线。而这条王维路最初则是荒山绿化时施工人员为上山所开辟的简易道路。贾汪林业局工作人员王春玲告诉记者,荒山绿化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都很大,从2004年起,贾汪区就对荒山进行陆陆续续的植树造林,几年的时间里绿化荒山几千余亩,但是到2010年底尚有2.7万亩童山斑秃荒芜,面积居全市第二。2011年初,贾汪以大洞山为主阵地,“二次进军荒山”的战役正式打响。

  在王维路中段的山间停车场,记者见到了贾汪区林业局防火办工作的王雷,他是大洞山绿化的参与者,当年18个标段,他负责4个标段的督查工作,而停车场附近就是他负责的一个标段。他告诉记者,当年上山时大型挖掘机上不了山,都是靠小型挖掘机开路,但就是这样遇到山势较陡的坡段,小挖掘机也上不去,甚至还出现翻车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只能靠肩挑背扛将树苗和土背上山。那时候,正值冬季,山上寒冷异常,18个标段,每个标段都有100人左右,2000多名施工人员依然吃住在山上。“施工人员很多都四五十岁,不辞辛劳,有一次一名施工人员在扛树上山途中险些掉到石宕中,幸亏工友及时拉住他,就是这样他依然继续干活。如果遇到下雨天,工人们依然不休息,因为山上缺水,下雨天反而是植树的好机会,大家冒雨把树扛上去,等雨停了正好栽种。可以说,贾汪的荒山绿化,就是贾汪人靠肩膀实现的。”王雷说。据王春玲介绍,为了解决山上缺水的问题,水利部门将运河的水经过12级翻水泵送到了山上,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虽然工程难度大,条件艰苦,短短两个月的时间,2000多人就在6400亩的大洞山石头缝里绣出了一片绿色的森林,原先裸石满眼的荒山已绿意初现,生机盎然。大洞山林区荒山造林的成功实践,为贾汪荒山造林提供了宝贵经验。2012年,又完成荒山绿化任务6000亩。绿化范围涵盖大洞山景区、督公湖景区、桃花源景区核心区域,共计37个山头。以大洞山风景区为中心,向东西两侧的督公湖、桃花源延伸,分别构建生态景观提升区、绿色廊道和经济林果区。截至2016年底,全区森林面积33.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2.03%,较2005年的10.79%增长了1.97倍,增幅全省领先。

  从2012年起,每年重阳节贾汪都会在大洞山举行登山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人们登高山,游古寺,赏美景,经过这几年的品牌推广,已经成为淮海经济区重阳旅游重点目的地。

  如今的贾汪,“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新景象彻底颠覆了当年“一城煤土半城灰”的窘相。正如贾汪区委书记曹志所说,通过补生态短板,贾汪重新拥抱山水,依山傍水的优势得到了彰显,为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脚步不是小步,而是徘徊。贾汪干群正是用心血和汗水、用苦干和担当、用信念和韧性创造了从荒山秃岭到万亩人工林海的历史跨越。

  创新转型提升跨越 淘汰落后脱胎换骨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贾汪区坚持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坚定不移地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

  8月26日,总投资约30亿元的徐州工业园区三季度1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此次集中开工的11个重大项目,包括总投资10亿元的中建科技装配式建筑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超力建材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港新智能机器人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阿鲁美特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方维环保科技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科正汽配模具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纳川管材项目及总投资1亿元的维尔德机械配件等项目,涵盖了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家装建材等多个领域。坚持“工业强区、产业强区”战略不动摇,贾汪区坚定不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特别是以徐州工业园区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园区扩容提质,建成1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筑巢引凤,吸引了21个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入驻,徐州工业园区不仅成为贾汪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更成为全市提升最快、变化最大、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生态转型,为贾汪铺就了一幅靓丽的底色,产业转型才是贾汪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所在。在贾汪产业从地下转入地上的初期,因为过于急切追求项目多,见效快,引进了一批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冶金、煤化工、建材、电力成为贾汪传统四大支柱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转型的需要,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取缔污染企业,成为大势所趋。贾汪主动把紧生态门槛,加快向绿色、生态、环保、低碳的新型工业化迈进的步伐。

  依托现有基础和资源禀赋,贾汪产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快推动冶金、煤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宝丰特钢与世界500企业中航国际、成日钢铁与德龙集团、博丰钢铁与中国华能、腾达焦化与四川天一、强盛煤气与日本GFE的战略重组,实现了传统产业解困和发展的有机统一,达到了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双提升”,沿产业链不断做优做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势头正盛,新型乘用车、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已经成为贾汪五大新兴产业,家具制造和装配式住宅结构全产业链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齐头并进,实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的成功转型,贾汪产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贾汪区发改委副主任吴健介绍,贾汪的城市面貌变新了,城市环境变美了,产业发展的平台变大了,承载能力更强了。以徐贾新型工业化走廊建设为总规,贾汪按照片区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思路统筹推进平台建设,确立了徐州工业园区、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双楼保税物流园区、大洞山旅游度假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新城区、徐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七大片区。七大片区将成为贾汪发展的重要平台,并且成为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区。

  锻造贾汪干部铁军 提升百姓获得感

  贾汪山也青了,水也绿了,如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贾汪区委、区政府着力考虑的问题。

  实现新发展,关键在干部。贾汪区通过开展电视述职、公开问政等活动,开展绩效评估,发动人民群众监督,让不作为、慵懒散暴露在阳光下,让为官不为者彻底没有市场。贾汪区主动切换视角,从关注GDP转向城乡居民收入,落实富民措施,进行城市改造,让老百姓从衣食住行上切切实实有幸福感。

  过去,有句顺口溜形容贾汪老城区,“一条马路通岗楼,一个手电照两头”,道路之短、之少,城区面积之小,可见一斑。说起城区的变化,贾汪区城乡建设局纪委书记叶荣良用“真真切切,实实在在”8个字形容。他说,贾汪被认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给贾汪发展带来机遇,城区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介绍:“首先,道路建设拉开了贾汪城市的大框架,30条城市道路改造建设,宽阔干净,四通八达的路网方便进出贾汪,城区面积与原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其次,加大老城环境提升。当年,东排洪道改成玉龙湾广场后,贾汪人晚上都去那休闲,可以说人挤人,现在城市公园、广场越来越多,市民休闲设施得到很大提升。学校、农贸市场经过改造提升,更加完善了城区的基础设施。第三,城区去各镇区都有直接便捷的公路,并且全部实施亮化工程,天黑后全部都有路灯照明,贾汪如今的道路亮化率达到了98%。第四,就是棚户区改造,采煤给贾汪留下了210余万平方米涉煤棚户区,居住人口多是煤矿下岗职工及家属,住房基本是老式瓦房,以前一到雨季,区里就开会,开展房屋修补,防止下雨把屋冲塌了。2009年启动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以来,累计改造74个片区,棚户区改造达31627户。以前贾汪人都想去徐州市区买房,现在都愿意在贾汪住。”

  家住老矿街道五号井社区星光花园2期8号楼5单元的81岁老太李淑贞,以前是韩桥煤矿的教师,是老贾汪人。说起如今的变化,她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我小时候贾汪到处都是小茅草屋,后来矿上很红火,就搬到了矿上住,虽然房子好了面积也不小,但是靠近焦厂、砖厂,周围的树木都被熏死了,污染严重,不能开窗户开门,屋里的尘土更没法说。2010年,因为棚户区改造,韩桥矿整体搬迁到如今的星光花园,从低矮的平房住上了现代化的楼房。这几年,尤其是去年,街道、社区对小区又进行了改造,以前小区环境比较脏,都是杂草,破破烂烂,蚊虫还多,都不敢开门,现在干净整洁,住着也很舒心。”

  加大老城改造的同时,老城以东的泉城新区正在快速崛起,彻底颠覆了以往“煤城”的黑、灰印象。如今的贾汪,宜居宜业宜游,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贾汪区委书记曹志说:“以前贾汪留不住人,现在贾汪走绿色发展之路,环境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生活越来越好,以前都说贾汪是徐州的后花园,如今是真真正正的徐州大花园。”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