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3000年前贾汪先民是怎么生活的?
2017-09-19 10:0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这间房子里有踏步,有柱洞,还有大量墙体残存。

一件陶罐残片中还发现不少碳化的小米粒。

现场清理出的鹿角。

  残存的墙体处发现大量红烧土。

  中国江苏网9月19日讯 3000年前,我们的先民怎么吃怎么住,又是如何生活的呢?这些问题如今有了答案。昨日,在贾汪庙台子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座西周时期的民房已基本整理完毕,现场还发现有碳化的小米、鹿角、兽骨、贝壳以及大量陶罐、陶鬲、陶纺轮等陶器残片、蚌镰等物品。这些人类早期文明留下的些许遗迹,在考古工作者眼中,拼凑出一幅农耕渔猎、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

  遗址就压在村民的宅基地下

  庙台子遗址位于徐州七中南侧约150米、贾汪城区泉东村北侧小路旁,这里以前是村民的集中居住区,遗址就被压在村民的宅基地下面。遗址以西周中晚期遗存为主,西北侧局部还发现有汉代铜瓦残片、宋瓷碗底残片、明清时代的建筑构建残片等后期文化层遗存,这也说明这里一直是先人们的聚居地。遗址曾于2002年、2010年先后两次发掘过,如今这里即将进行商品房开发,徐州博物馆考古部从今年7月开始对这里进行整理发掘,不久后这里将成为一片居民区。

  发掘现场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分10个探方。在北侧和西侧的三个探方内,分别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民房遗址。最北边的民居长约六米,宽约三米,现场共有14个柱洞和台阶式的门道。西侧靠中间的民居遗址有12个柱洞,没发现墙体遗存,当时这里可能是木棚之类的建筑。西南侧的探方内有南北两间民房遗址,现已发掘出6件陶罐陶瓮残片,其中一件陶罐残片中还发现不少碳化的小米粒。现场有动火的痕迹,这里很可能是主人家的厨房。

  一个陶罐旁有动火的痕迹,推测这里以前是厨房。

  现场清理出的贝壳

  狗的下颌骨

  发掘现场

  西周先民留下的“生活垃圾堆”

  图/记者 白雪

  诸多细节串联成“3000年的田园风光”

  民居遗址中有砖红色的泥土,表层高低不一,局部为青色。据现场考古领队田二卫介绍,这种土叫红烧土,是用草拌泥烧制而成的,当时的房屋倒塌后经过近3000年的岁月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西周居民建房时,会在房屋外围挖一排浅沟,然后在沟内立一些木头柱子,再用这些木柱子作为支撑从沟内向上砌墙,砌墙的材料是草拌泥。草拌泥砌好墙后便用火烧烤,墙体中就形成了红烧土,这样的工艺材质会让墙面更坚固,还可以起到防潮作用。

  墙体基本成型后,还有简单“装修”,先民们会用粘土和泥,将墙体表面修补平整,有点像现代人装修时刮的腻子。如今,考古发掘现场室内墙面处仍能看到薄薄一层黄土色的墙皮,很平滑。地面也是经过处理的,比较平整。由此,田二卫推断,周代的贾汪人已经住上了木骨泥墙的排房,而且地面很平,墙壁很结实。

  不仅如此,中间一处探方内相继清理出罐口沿、鬲足、贝壳、鹿角以及狗的下颚骨等遗迹。这个探方可能是西周先民们生活垃圾的集中堆放地,埋藏在地下近3000年之后被考古工作者一点点清理出来。所有的点滴痕迹叠加在一起,也成为后人推测当时贾汪人生活情况的一扇窗口。排房的清理发现,说明贾汪人早在西周时期已经是定居生活,且房屋建造达到相当水准。陶罐里碳化的小米粒,应该就是当时房屋主人的食物,加上蚌镰的出土,说明当时的贾汪人已经掌握了粮食作物的种植方法。遗址中发现了动物骨骼和牙齿,说明当时这里的人类已经掌握了饲养家畜的方法。贝壳和鹿角的发现,则可能是因为这里人当时过着半渔半猎的生活。现场多件陶纺轮的出土,则代表当时可能有了原始的纺织技术。

  诸多细节串联起来,一幅农耕渔猎、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田园生活画卷,穿越3000年的时光,展现在我们面前。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