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贾汪区用大数据推动精准扶贫
2017-09-12 15:0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9月12日讯 今年6月,贾汪区塔山镇村干部权某因违规处置上级大型扶贫机械被立案调查。没有群众来信、不是上级交办,权某是贾汪区运用“大数据”模式,对精准扶贫进行精准监督后查处的一名村干部。贾汪区建设“大数据信息公开平台”,用精准监督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该平台融入了“制度+科技+群众”元素,通过查询、对比、预警、监督、查处五大功能,完成对涉农资金的精准监督,打通了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公开才能公平

  信息的不对称是扶贫资金被“卡在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原因。贾汪区纪委自主研发了“大数据信息公开平台”,设置党务公开我知情、精准扶贫我监督、我的资金我知道等板块,让阳光照到每一个扶贫项目,照亮每一笔扶贫资金。

  如今在贾汪,每个村都建起了“大数据信息公开平台”自助查询终端,群众只要刷一下身份证,就能查看本人全部补贴资金信息详单。各村还利用LED大屏幕滚动播放村党务政务信息和每一笔扶贫资金的发放对象、金额、时间。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也来“助阵”,群众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公开情况,发现了问题还能通过平台反馈。这样,群众心里少了疙瘩,干部心里多了警醒。

  “村里的‘三资’、每一个扶贫项目、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个扶贫户都传到平台上,天天滚动公示,感觉有无数双眼睛监督着,可不敢有小算盘了。”该区一位村会计深有感触地说。

  自今年6月“大数据信息公开平台”正式启用以来,已收集公开党务村务信息1121条、村级财务收支明细2139笔、精准扶贫信息3.42万条、惠民资金发放信息67.31万条,登记用户42.73万人,达到全区总人口的 94.15%。“大数据”给传统的公开方式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为精准监督打下了基础。

  让数据开始“说话”

  “大数据信息公开平台”内嵌扶贫资金监管预警系统,着眼政策、资金、人员之间的关联,让数据自己“说”出问题线索。

  平台录入了全区所有村干部及其三代内近亲属的信息967条,在收到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线索后,区纪委可直接在系统里根据姓名、身份证号、属地等关键字进行初核。

  同时,平台还与“阳光扶贫”系统有效对接,对每笔资金、每个项目进行建档,实时对扶贫资金的来源、分配情况、拨付、到村到户情况进行核查,实现扶贫项目从立项、启动、验收、交付到运营的动态监管,通过“精准查处”护航“精准扶贫”。

  区纪委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的预警信息中发现,青山泉镇某村会计王某名下竟然有500多亩土地享受补贴,金额达5.8万元,而这项资金的平均发放金额仅为427元。经进一步调查证实,王某是在村书记钟某同意下,套取了这笔资金,用于该村日常支出。目前,钟、王二人均被立案调查。

  “前台监督,后台执纪”。随着“大数据”模式的愈加成熟,贾汪执纪审查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也不断攀升。自平台试运行起近三个月内,贾汪区立案82件,同比增长127.8%,其中29件的线索来源于“大数据信息公开平台”,41件在平台内进行了初核,平均每个问题线索的初核时间减少了三分之二。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为了保证平台在“线上”顺畅运行,贾汪在“线下”连续开展“‘三资’百村审计”和扶贫领域专项审计。

  “百村审计”覆盖全区119个村,对每个村的“三资”底数清仓见底,并形成清查清单,在公开平台上向群众公示,发现问题线索52条,重点挂牌督办3期14件,立案12件;扶贫领域专项审计抽查2016年扶贫项目19个,实地走访低收入农户182人及2个已脱贫经济薄弱村,涉及全区40%的财政扶贫资金。

  为期两个月的审计,全面摸清了该区精准扶贫领域的现状和底数,为实现精准监督打牢基础。

  运用“大数据”模式,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制度的保障,为此贾汪出台“1+2”制度,规定了村干部如何使用、维护“大数据信息公开平台”,还分别对镇村干部列出了“十不准”,画下了精准扶贫领域不能逾越的“红线”。

  今年以来,区纪委梳理村干部及近亲属享受非普惠性惠民政策事项22项,经提级审核,取消享受低保补助3人,立案1件,调减低保金补助标准1人。该区纪委书记袁邦庆指出:“贾汪以‘制度+科技+群众’的模式,走出了监督精准扶贫的新路子。今后,扶贫资金发哪里,扶贫项目到哪里,纪委的精准监督就可以跟到哪里,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的保卫战。”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