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7日徐州讯(记者彭颂珂通讯员 王应举)一大片长满杂草的菜园,在十几名社区服刑人员辛勤劳作下,不一会就被翻整得干干净净。9月5日,在徐州市贾汪区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社区矫正科的工作人员正在组织辖区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在公益劳动基地集中参加公益劳动。
劳动结束后,从未干过农活的社区服刑人员陈某,回头望着那片整洁一新的菜园,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给自己许下了一个承诺,铲除心灵的杂草,踏踏实实干活,老老实实做人。”他所感悟的,正是这项活动的最终目的。
今年以来,贾汪区司法局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80多人,如何管理这一社会特殊群体,成为社区矫正管理工作者的崭新课题。
温情帮教: 建立亲情帮扶小组
宋某因犯罪与家人产生隔阂,假释后, 家人不肯接纳他。贾汪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工作,终于说服其家人接纳宋某。目前,宋某已成功解矫,与家人关系和睦,走上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贾汪区司法局局长牛建钧说,如何让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管理、教育和改造,更好地融入社会,不仅是社区矫正管理者的责任,也是他们家庭、亲人、朋友,这些身边人的责任。自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对近3000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教育,让他们感受到了身边亲人的温暖、长者的关爱、朋友的帮助。亲情帮扶小组开启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树立生活信心、融入社会的第一道大门。
智慧监管:“ 互联网+社区矫正”
一封警告书交到了社区服刑人员小张的手里,司法所工作人员告诫道:“你因违反《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未经请假私自外出,现给予你警告处分。”在司法局特殊人群指挥管理中心的电子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小张前一晚在外面活动的轨迹。在查证小张属于不请假私自外出的事实后,司法局依法对其出具警告书。拿到警告书的小张连称后悔。
随着社区矫正管理的不断创新,如何更加科学、规范、 有效地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控,是各地不断探索的新课题。为此,贾汪区先后投入近140万元建立了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配备监管设备,功能设置齐全,落实了各司法所社区矫正专门用房和装备。
通过规范交付执行程序、入矫宣告仪式、管理监督措施、教育矫正内容、帮困扶助项目、电子文书档案,统一了全区社区矫正执行标准。工作运行以来,通过强化监管和教育帮扶,实现了社区矫正人员无重新犯罪、无脱管和漏管、无非正常上访和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社区矫正工作者无违法违纪行为。
社会召唤:“回家”的路上并不孤独
社区服刑人员姜某熟悉电脑网络知识,有想开一家网店的愿望,但一直未能实现。了解这一情况后,司法局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帮助姜某筹资金、租店面、购设备、跑手续, 在后期的运营过程中,还专门对姜某进行了消防安全、网络安全等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并告诫他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目前,姜某已成功从一个服刑人员过渡成为一位守法公民,他所经营的网店月收入近万元。
社区服刑人员作为一个社会特殊群体,如何让他们自食其力,融入社会,顺利就业,树立生活的信心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为此,贾汪区司法局开设电商、插花、果树栽培、家禽养殖等就业技能培训课程,依托江苏金彭车业、江苏大德家具厂等全区2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安置基地,提供适应性指导、就业推荐、社会救济等服务。成功帮助了社区服刑人员开办了规模较大的养殖场10个,种植花生、水稻、果树等大规模农作物农田700余亩。不仅如此,贾汪区司法局还投入2万多元为社区服刑人员购买意外伤害团体险,有效抵御社区服刑人员在参加技能培训、社区服务和学习教育等活动中的意外风险,在他们 “回家”的路上,社会力量为其搭起了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