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3日徐州讯(记者 彭颂珂 通讯员 李辉 孔庆乐)如何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让沛县人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沛县从实际出发,咬定“精准”二字,对扶贫资源精细化配置,对低收入农户精准化扶持,定向“喷灌”、定点“滴灌”,确保扶贫资源真正向低收入农户倾斜。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
按照省市工作部署,沛县精准识别帮扶对象,对符合条件的82146名年收入6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部实现登记注册、建档立卡,落实省定经济薄弱村37个、县定经济薄弱村16个。“精准扶贫的精准不仅要体现在能准确找出贫困户,找出他们贫困的原因并给予扶持,更要体现在能精准地找到让贫困户脱贫的根本办法。”沛县扶贫办主任邵其彬介绍,对于有劳动能力的,政府帮助解决好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转移就业;对于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全部实行政策兜底脱贫。
沛县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为精准开展结对帮扶,沛县发放帮扶联系手册3.3万余册,实现帮扶联系手册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家庭全覆盖。选派42名优秀年轻中层干部担任县级帮扶队员和驻村“第一书记”,选派112家县级单位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实现全县53个经济薄弱村村村有驻村队员、村村有后方帮扶单位挂钩帮扶。
“精准扶贫的丰富内涵,要求实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邵其彬说,“下一步,我县将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在建好经济薄弱村综合服务中心基础上,不断提高村级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脱贫致富基础;鼓励低收入农户利用扶贫小额贷款做大产业,做强脱贫致富支撑;深化结对帮扶机制,激发脱贫致富活力。”
大屯街道党工委积极发挥党建工作优势,依托基层党组织引领、创业党员帮带,打出了推进脱贫攻坚的“组合拳”,使得强基固本与脱贫致富兼融并进;县检察院坚持“输血济困”和“造血帮扶”相结合,采取产业扶贫、党建扶贫、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扶贫举措,激发了河口镇封黄庄村百姓致富的内生动力;县残联联合徐州技师学院把玉石雕刻列入残疾人精准扶贫重点项目发展,组建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场,配备了教授、专业教师及娴熟技工从事教学和辅助教学工作,开辟了残疾人就业的新领域;县农商行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按照“一简(简化评级授信)、二免(免抵押、担保人简化到1人)、三优惠(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扶贫贴息优惠)”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问题,激发了贫困户自主发展、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县邮政分公司依托“互联网+”,利用物流服务优势,助力农产品进城,拓展果农销售渠道,开展了“邮滋味——果色天香”大沙河苹果线上认购众筹活动……“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县扶贫办主任邵其彬说。
张寨镇创新举措,将脱贫攻坚与党建有机结合起来,以党员示范、支部引领为抓手,以产业发展、农民技术培训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河口镇共和村股田制试验基地,10余名贫困户脱去外套,撸起袖子、卷起裤腿,认真伺弄亲手种下的蔬菜。据了解,去年年底他们同村委会及股田制试验基地签订了农田入股协议,按照这一协议,由村委会牵头和见证,这些农户以股东身份将自家原本种植多年的农田加入到股田制试验基地名下,年底实行保底分红。

张寨镇于楼大学生村官创业园草莓长势良好
张寨镇夯实基层党建促扶贫
每天早上8点,张寨镇李庙村村民李正兰都准时到博源农业示范园上班。“在这里干活一点也不累,离家近,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据李正兰介绍,把土地流转给园区,每年每亩土地有900元的租金收入,此外,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每月还有1500元的收入。“园区现有产业工人60人,其中有贫困户30人。”园区负责人李康说,“我是一名党员,现在我创业成功了,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他们脱贫致富,是责任更是义务。”
该镇大力支持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目前全镇涌现出一批农村党员创业典型和党员大学生返乡创业典型,如李康创办了占地650亩的博源农业示范园,聂建军创办了省级“五好”绿农生态农业合作社……有力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我镇还创新开展村级之间‘一对一’帮扶模式,以先进村支部为‘领头雁’,带动后进村争先进位、脱贫致富,目前已实施张寨村与王元村结对帮扶试点,使先进村‘领头雁’的作用在脱贫摘帽攻坚战中得以充分发挥。”该镇人大主席王全林说。
司楼、魏老家在村内闲置土地上建设标准厂房出租,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在29个村大力实施总部经济招引,今年以来,张寨、菜园、苗新庄、王元等4个行政村已成功招引总部企业8家,村集体经济年增收可达近100万元。为避免出现“年年扶、年年贫”的现象,该镇对症下药,注重支部引领脱贫,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集体增收、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重要突破口,鼓励每个村立足实际,挖掘优势,因村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既能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凝聚力,也可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有效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在脱贫攻坚中,该镇还抓实贫困农户和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在素质提升上狠下功夫。利用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沛县林果分店这一平台,对贫困户、困难老党员进行多方面培训,引导他们解放思想。联合县人社局、扶贫办、农机局等部门开展“送学下乡”培训活动,做到全镇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认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即将大学生培养成村官、把村官培养成大学生双向培养计划,2012年以来已结业24人,目前全县在班学习的24名学员中张寨镇占7名,为该镇精准脱贫攻坚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精准施策,针对贫困人口不同的致贫原因,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量身定做帮扶方案,完善脱贫机制,继续实施党建富民和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底全镇低收入人口年收入都达到6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全面完成脱贫致富奔小康各项目标任务。”该镇党委书记高立根说。

河口镇共和村股田制蔬菜大棚一角
河口镇共和村股田制让贫困农民变股民
去年8月,河口镇组织相关人员到邻县区观摩交流,共和村“第一书记”毕经民第一次接触到了“股田制”。何谓“股田制”?就是在不改变农村耕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和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农民按照自愿原则,将耕地作为股权入股到村里的股田制蔬菜种植合作社经济组织,由该组织进行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农户依股权获得收益的一种经营模式。更直接的说法就是,农户以土地入股,交由专门的人和组织在土地上进行生产经营,入股农户有权知晓资产经营管理、账目收支等情况,年底实行分红。在详细了解股田制的好处并和河口镇、后方单位反复商议后,毕经民召开了村“两委”和贫困村民代表会议,征求了村民意见,最终决定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扶贫项目优化理念和股田制管理模式,通过试点流转土地发展大棚蔬菜,让村民参与二次分红,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记者了解到,共和村大棚蔬菜项目于去年9月实施,11月中旬种植,目前种植品种有花菜、包菜、莴苣、香菜、小白菜等。该项目分红按照1000元折合一股计算,60亩土地占60股,各类投入资金42万元占420股,其中精准扶贫资金23.84万元占238.4股,县财政配套资金4.768万元占47.68股,后方单位资金12万元占120股,村自筹资金1.392万元占13.92股,经营纯收入按照股权分配。
“股田制与传统的土地流转方式相比,能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入股的群众年底都有保底分红。”毕经民说,“保底是在租地前先发放给农户每年的土地租金1000元,保证租金提前足额发放;分红是年底收入按股份进行的分红,留下来年所需生产资金,剩余的全部分给农户。”据了解,参加股田制的群众既是股东,也可以选择到田里打工,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又增加了群众收入。为加快全面脱贫进程,该村还优先吸纳尚未脱贫的贫困户做股东或引导他们进大棚打工,千方百计增加这些弱势群体的收入。共和村试点的成功坚定了河口镇推行股田制的决心和信心,目前周边村正准备学习共和村的股田制模式,发展高效农业。
毕经民说,今年共和村计划流转80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推行订单农业,蔬菜销售与徐州雨润农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和徐州海通等龙头企业合作,实行“公司+基地”模式,打造一个由龙头企业带动、村委会监管、合作社运作、农民土地入股的新型经济共同体。该共同体由企业和村集体共同提供项目启动资金建设基地,配套建设3000立方米智能冷库和2000平方米分拣包装车间,产品由公司保护价收购,预计今年入股土地亩均收益1380元,村集体收入60万元,一般贫困户人均增收470元。
贫困户王新伟因为年龄和身体的限制,外出务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在村里的动员下他入股了本村的合作社。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入股3亩地,保底收入3000元,按今年的蔬菜行情,估计年底分红有900多元,再加上4700多元的打工收入,一年下来有近9000元的收入。
对于股田制的未来发展路径,毕经民思路很清晰:“我们村将继续创新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在富民增收上做文章,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大力推行股田制,并在探索中健全和完善该制度,让百姓向土地要效益的同时,优先转移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棚打工或自主创业,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沛县还突出扶贫协作,努力实现合作共赢。2016年3月,沛县吴卫东县长和麟游县李武发县长签订了两县政府扶贫协作框架协议,确立了两县互访沟通、主要工作部门协调、两县干部交流挂职3项工作协商推进机制,明确了推动产业合作、推动劳务输出协作、开展人才支援活动、开展社会扶贫工作、开展工业项目合作、用好帮扶资金等6项扶贫协作任务,并搭建了沛县与麟游县乡镇之间的扶贫协作平台。
据了解,2016年沛县按照省、市脱贫致富奔小康部署要求,认真抓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脱贫攻坚的良好开局。全县2.3万名低收入人口年均收入突破6000元;9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8万元,实现新“八有”目标;19个经济薄弱村服务中心新建、改建任务圆满完成;向建档立卡一般低收入农户发放精准项目收益资金190万元,51309名建档立卡一般低收入农户全部免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