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29日徐州讯(记者 彭颂珂 通讯员 庄月玲 王会华)6月26日,记者走进新沂市时集镇陈墩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一条长2910米,宽9米,深1.5m米的崭新防渗水渠呈现在面前,从小蒋翻水站刚打出的清水,正在通过三个出水口源源不断地流入这条渠,而后经过渠道流淌至时集镇山东、陈墩等村的田间地头。
在陈墩村村民陈夫芳家的田地里,五六个农村妇女正在弯腰忙着插秧,偌大的水田里整齐地栽上了一排排绿油油的稻苗,让人感觉格外清新、漂亮。陈夫芳满脸喜悦地说:“我们家这块地有七八亩,以前都是种玉米的,有十几年没种水稻了,今年翻水站的水经过防渗渠能送到俺家地头了,浇水也不用发愁了,所以就改种水稻了,趁着这两天渠道有水,抓紧把秧插好,等到秋天就能吃上自家种的大米了。”
据了解,时集镇陈墩村位于沂北灌区,往年由于田间沟渠配套不到位,沂北干渠的水很难送到田间地头,村民有近二十年没看到水,秋季只能种玉米之类的旱作物,基本属于“望天收”。新沂市结合实施2016年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项目,配套建设了防渗渠、桥、涵、闸、路等基础设施,一条条防渗水渠犹如一根根连接沂北干渠和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打通了田间水系畅通的“最后一公里”,为项目区农户旱涝保收提供了有效保障。
陈墩村支部书记朱轶告诉记者:“我们村里有8000多亩土地,以前都是种小麦和玉米,自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后,解决了与农民息息相关的生产问题,现在防渗渠修好了,水也通了。今年大旱之年,老百姓不用为灌溉发愁了,开始实施起“旱改水”工程,扩种水稻2000多亩,准备明年将再扩种水稻3000多亩。”
汩汩清泉滋润了农户的心田,昔日干旱缺水的贫瘠土地如今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沃土良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大力扶持下,新沂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旱改水”工作有序推进,农业生产结构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