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徐州:推进矿地融合 再现青山绿水
2017-06-26 15:2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25日徐州讯(记者 彭颂珂 通讯员 陈彬 王佑钧)6月25日是第27个全国“国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和江苏省唯一的煤炭基地,徐州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背负了沉重的生态包袱,大量的采煤沉陷地、工矿废弃地和废弃露采矿山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心头之痛。

  近年来,徐州市国土资源局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潜力优势,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科学配置国土资源为导向,着眼生态国土建设,创新推进矿地融合,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管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实现了徐州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变。

  徐州市国土资源局李钢局长表示:“要大力推进矿地统筹管理,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矿区可持续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矿产开发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新路径,促进矿地和谐发展。要加强生态国土建设,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利用中的作用,加快推进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宕口治理、污染土壤治理等工作。要加大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力度,用足用活用好现有试点政策,全力争取国土资源部大规模、集中连片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政策,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

  采煤塌陷地化“腐朽”为神奇 靓丽打造国家生态湿地公园

  前阵子的热播大剧《人民的名义》中,其中有一座叫林城的城市,被时任林城市委书记的李达康巧用当时的采煤塌陷区,把一片片的水洼子连在一起,变为了湖景开发区,给后人留下了青山绿水,让人印象深刻。而很多眼尖的观众可以发现,电视里的林城活脱脱就是徐州治理的真实写照——曾经的采煤塌陷区变身国家生态公园,其中的潘安湖、九里湖等已成为这座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名片。

  素有“百年煤城”之称的贾汪区,位于徐州市东北38公里处,自1882年采煤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开采历史,鼎盛时期有大小煤矿148座。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矿井相继关闭。长期的高强度煤炭开采,造成贾汪大量良田塌陷、房屋开裂、采煤塌陷地众多、生态环境恶化。

  潘安湖位于贾汪区西南部青山泉镇和大吴镇境内,为权台矿和旗山矿采煤塌陷区域,是徐州市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区,面积达1.74万亩,区内积水面积3600余亩,是采煤塌陷最严重、面积最集中的地区。长期以来,该区域坑塘遍布,荒草丛生,生态环境恶劣;由于村庄塌陷,绝大部分片区已无法居住,当地群众相继搬迁。

  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里的潘安水镇

  2010年,徐州市抢抓振兴老工业基地机遇,实施了江苏省建国以来单位投资最大的潘安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1.71亿元。项目采用“基本农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模式,既打造了全国采煤塌陷治理的里程碑式项目,又提供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典范。该项目于2010年3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2013年底全面建成。

  降生在采煤塌陷地区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方面极大改善了生存环境,衍生出旅游、餐饮等大规模产业服务链,拉动了房源几十公里范围内经济发展,为周边3000余名百姓提供创收增收机会。另一方面也堪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性工程,推进徐州走矿地统筹发展的新模式。在全省旅游业发展大会上,李强书记对贾汪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挖煤贾汪,旅游真旺”。

  而像潘安湖这样的采煤塌陷地变“包袱”为资源,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项目在徐州远远不止这一处。近些年,徐州市相继完成了泉山区九里湖、沛县安国湿地、商湖等一批重大生态再造工程,使各类沉陷区变成耕地和涵养生态功能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我家在这住了几十年,曾经由于采煤造成的土地塌陷,到处是一片汪洋,土地没法耕种,四周都是荒草湖泊,通往村子里的路也是坑坑洼洼,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出门,周围的老百姓都进行了搬迁。几年前,当地国土部门在这里建设了湿地公园,现在环境好了,空气也新鲜了,我们都非常喜欢这里,我经常周末带孩子到这里来游玩,一到傍晚别提多热闹了,这还得感谢国土部门对我们家乡这里的建设。”居住在沛县安国湿地公园附近周庄村的村民秦岭满脸幸福的告诉记者。

  原来,曾经的沛县安国塌陷地最深处4米以上,面积4000亩,深度1.5米的3300亩,拉坡地1800亩,采煤塌陷地给当地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由于水面大,离搬迁新址远,塌陷地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加上周边污染企业的存在,水质很差,污染严重,给周围群众生活带来极大困扰。2013年,在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开始立项建设安国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目前一期已经建成开园,内有芦苇荡、百果花园岛、千亩荷花塘等,实现了采煤塌陷区的华丽转身。

  工矿废弃地复垦变“废”为宝 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由于长期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徐州工矿废弃地“点多、面广、量大”,全市共有需要整治矿山770个计32.32万亩,矿区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资源枯竭型矿区,矿地统筹工作的重点是建立枯竭矿区矿地资源调查数据库,通过矿山废弃土地盘活再利用,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有效拓展用地空间,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邳州位于徐州市的东边,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因开山采石形成的废弃工矿地总面积约6168亩,分布在燕子埠、车辐山、邹庄、占城等16个镇,占徐州市工矿废弃地总面积的24.8%。近年来,通过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与新增建设用地相挂钩,盘活和合理调整建设用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建设用地空间根本拓展,资源利用效益全面提升。

  车辐山镇工矿废弃地复垦变良田

  车辐山镇的车前村,是全镇矿山复垦面积最大的村,总面积达2336.8亩。自2011年实施矿山复垦项目以来,原来的荒山深坑变成现在配套设施完善的梯田,缓解了人地矛盾,增加了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城乡统筹,成为向矿山要耕地的典型。

  车前村村民张银修自从家门口的矿弃地变为耕地后,承包了4年的30亩土地,主要用于耕种花生、玉米、小麦等耐旱的农作物,他告诉记者:“这里从60年代开始,因为以前大量煤矿的开采,变成了工矿废弃地,一直无人打理。自从几年前政府在这块地上进行生态修复后,这一大块土地可以租给我们周围的村民在此耕种,每年我的年收入平均可以多增加三万元左右的效益,这种做法既不浪费土地资源,也能为我们农民增加创收,我觉得很好。”

  2012年,由于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较大的整治潜力,徐州市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地区,2014年又被列为江苏省集中连片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治理项目285个,总规模3.39万亩,置换建设用地指标3.09万亩,徐州市成为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面积最大、技术领先、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最显著的地区。

  位于徐州市区九里山北边的沙虎山万科城,曾经是一片矿山废弃地,地处荒凉人迹偏少。近几年,万科房地产公司在此投资巨额打造生态修复山体公园,将矿山废弃地再利用,从前几乎无人居住的城市边缘地带如今成为拥有3000多户业主的宜居城市家园。徐州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超俊向记者介绍:“万科在2012年进驻徐州后,首先选择在九里山北边进行大规模的投资项目,其中有一片占地大约十万平米的的矿山,这座矿山曾经用于制作白云岩等建筑材料使用,因为原先在采石的过程中非常的不规范,导致了一些边坡的位置非常陡。一开始我们做了一年多大量的山体修复工作,直到去年年底,考虑到社区中会有一万多名的业主入住,从安全和土地的再利用方面,我们开始进入山体的绿化和改造环节,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建成主打生态环保和具有一定体育休闲功能的山体公园。希望通过进一步的改造,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能够呈现更好的景观给徐州市民。”

  东珠山宕口遗址公园

  2011年,位于经济开发区的东珠山宕口遗址公园被国土资源部誉为“国内城市废弃矿山治理的典范”。此外,徐州市还对龟山、九里山等市区长期采石形成的露采矿山废弃地40余处宕口完成了生态修复,这些生态修复工程成为徐州的“绿肺”,对于改善徐州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

标签:矿地融合;生态修复
责编:张良琴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