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徐州市科学谋划“2+6+15”功能片区
2017-06-06 09:4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本报记者 魏宁

  中国江苏网6月6日讯 为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市规划局秉承“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为总纲领,创新性地开展了《徐州市“2+6+N”重要功能片区的深化研究》工作。着眼战略全局,谋划顶层设计,该研究以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商贸商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区域功能为切入点,构建了我市“2+6+15”的新型空间结构体系。

  “科学谋划‘2+6+15’功能片区,创新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空间格局”获2016年度徐州市创新奖政府系统二等奖。

  为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规划指引

  按照市委要求,市规划局着手开展了“2+6+15”重要功能片区规划的编制工作。该规划确定了双中心、6组团和15个功能集聚区组成“2+6+15”空间布局体系,为未来五年打造区域经济中心整合了8.46万亩的发展空间。此外,还规划了4个现代商务商贸集聚区、4个物流集聚区和1个新城金融集聚区,站在世界和未来的角度将我市纳入世界商贸金融流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产业链条中,为我市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机构集聚中心的建设提供了空间载体和规划指引。

  借助“互联网+”,我市在江苏淮海科技城(园)和徐州科技创新谷中集聚“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等功能,通过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的深度融合,增强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中心建设。

  该研究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倡导城市选择“精明增长”模式,从我市存量资源的核心价值、现实条件和更新目标出发,通过合理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引导,保护开放空间,对1.6万亩利用不充分、不合理、产出低的土地资源进行道路梳理和用地性质策划,为有效促进棚户区改造、塌陷地治理做好先行规划引导,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作出示范。

  该研究采用“成片开发、混合开发、融合开发”的模式,科学谋划集聚区中的居住、生产、公共配套服务等功能,通过空间整合,强化内生发展动力,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有效提升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质量。

  功能集聚区集聚优质生产要素

  按照规划,双中心是老城区中心和新城中心,其中老城区中心功能定位为商务商贸、文化旅游、科技服务,未来致力于优化盘整土地、繁荣现代商贸、发展公共交通、强化科技文化旅游;新城中心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区,市级功能转移的接纳地,承担行政办公、金融贸易、会议展示、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形象集中展现的区域;6组团以自然山体、河流、林地等绿色空间和铁路为自然边界,布局金山桥片区、坝山片区、翟山片区、铜山片区、九里山片区和城东新区6个组团。15个功能集聚区分别为:北三环物流集聚区、徐州铁路物流园集聚区、双楼港物流集聚区、临空产业集聚区、新城金融集聚区、江苏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中心商圈、新城商务集聚区、中央活力商务区、高铁商务集聚区、云龙湖文化旅游集聚区、户部山历史文化片区、新城颐养集聚区、吕梁颐养集聚区。

  功能集聚区依托区内资源承担相应的城市功能,通过与核心功能相关的社会资源的密集分布,在相对有限的地域空间中创造巨大的经济产出。同时,功能集聚区积极引导全国优质生产要素向其集聚,高起点面向国际配置产业资源,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功能集聚区,推动全市一体化发展。

  “规划”遵循城市化与产业化相互推动、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耦合发展的原则,围绕集聚区集群集聚集约发展,以空间集聚为视角,结合徐州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将产业需求落实在功能区划上,使各功能区的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利用率明显提高,土地利用更趋节约。

  规划指引作用日益凸显

  本研究提出的“2+6+15”空间布局体系进入市委重大战略决策,被写入徐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报告指出,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分区规划,构建双中心、6组团和15个功能集聚区组成的“2+6+15”空间布局体系,推动铜山区、贾汪区全面融入主城区,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建设“紧凑型城市”。

  在2016年江苏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年会上,该研究成果作为年会三大专题之一,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划定的15个功能集聚区中的5个被列入我市2017年城建重点工程,同时也为重大项目提供了对应的落地空间。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研究以空间布局先导化为核心,拉开区域辐射大框架;以科技创新常态化为主旨,培育智慧城市新功能,为区域“四个中心”打造、“五个城市”建设创造了强有力的抓手。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