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英和于敏的剪纸作品在活动现场受到全省中小学老师的追捧。
于敏在台上向全省中小学老师讲述王桂英的剪纸创作理念。
在王桂英做剪纸展示时,韩瑞红一直陪在身边。
中国江苏网4月27日讯 再过一个多月,6月10日是我国的第十二个“文化遗产日”。徐州的非遗种类丰富,其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9项,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43项。在人们感慨“千年技艺遭遇失传困境”的现今,在这些民间工艺大师身边,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许多人不求名不逐利,努力学习非遗技艺,再将学到的技艺发扬光大。为此,本报特别推出“非遗大师和TA的徒弟们”专栏,向他们的工匠精神和匠心情怀致敬。
昨天,在徐州市高等师范学校的大礼堂,江苏省第九届民间美术进课堂活动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7岁的剪纸艺人王桂英坐在讲台上,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拿着红纸,折折剪剪,很快剪纸作品《春耕图》、《连年有鱼》、《大展宏图》变戏法似地从她手里剪了出来。
在王桂英的身边,徒弟于敏手拿话筒,向台下来自全省13座城市的百余位美术老师介绍着师傅“剪纸进课堂”的教学理念,并回答着美术老师提出的各种疑问。王桂英的另一位高徒韩瑞红则在台下,替师傅打点着其他琐碎事宜。师徒三人通过这种方式,努力推动着剪纸艺术的传承。
走进校园教剪纸
王桂英老人一共收了6位徒弟,之前几位都是听了她的故事后找上门来拜师求艺的,为了学剪纸,经常在她家一住就是几个月。于敏、韩瑞红和她是同乡,分别是新沂市合沟镇中学和小学的老师,也是她最晚收的两位徒弟。老人年龄渐长,她说:“她们两个是我的关门弟子了,以后我就不再正式收徒弟了。”
王桂英自幼喜欢剪纸,她的父亲是木匠,母亲也心灵手巧。在她8个月和7岁大的时候,父亲母亲相继去世。7岁开始,父亲留下来的木雕海棠和母亲的“凤穿牡丹”绣花成了她的启蒙教材,她天天盯着看,看完就照着样子在纸上剪。20岁时,她就能卖花样糊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的剪纸作品影响力日甚一日,在新沂邳州一带小有名气,并逐渐被外界熟知。她的剪纸作品淳朴豪放,题材广泛,《说书》、《爆米花》、《农家》等15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她“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呼;2009年6月,她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剪纸传承人。
老人今年已经77岁了,手有些抖,但一拿起剪刀就像换了一个人。只要是她熟悉的场景或是见过的事情,无需事先打稿构图,她拿起剪刀边想边剪,既粗犷夸张又洗练细腻。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王桂英希望能将自己这门手艺传承下去。2003年,她主动和新沂市合沟镇中心小学联系,走进校园,义务讲授剪纸技艺,每周两节课。
两位老师成了她的助教
老人剪纸技艺高超,但讲课却是外行,合沟镇中心小学的大队辅导员韩瑞红帮了大忙。在王桂英的剪纸课上,韩瑞红利用电教仪,将老人的剪纸过程投影到大屏幕上,并一步步讲解给孩子们听。有了这个助教,王桂英的课上得容易多了。
下课之后,韩瑞红觉得不过瘾,总不能光讲不练呀,她也拿起剪刀剪了起来。刚开始时她只剪蝴蝶,但总不满意,觉得身边的其他老师剪得都比她好。慢慢地,熟能生巧,蝴蝶剪得满意了,她又开始剪牡丹剪兰花,种类越来越丰富,自信心也上去了。韩瑞红的主业是数学老师,自从学了剪纸后,她开始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花是怎么开的,小狗是怎么奔跑的,孩子们踢足球的时候腿的姿势是怎么样,然后再将这一切反映到她的剪纸作品中,生活气息浓郁,王桂英也夸她剪得好。
渐渐地,老人教的小学生有的升入初中了,此时很多孩子已剪得有模有样,老人觉得这些孩子的剪纸如果就此停止有些可惜,毕竟想练出来需要长期的练习,于是2009年时她和合沟镇中学联系,继续教剪纸课。
在合沟镇中学,给她当助手的是美术教师于敏。在帮助王桂英老人教学的同时,于敏也像学生一样跟着王桂英学习剪纸。于敏有美术功底,进步很快。有人夸她的剪纸作品时,她总是笑呵呵地说:“不行不行,没有王老师剪得好。”
在教孩子们剪纸的过程中,王桂英老人也慢慢发现,学校是传承民间艺术的最佳场所,教师是传承民间艺术的最佳载体,而兴趣小组教学则是传承民间艺术的最佳方式。于是,她就有了收徒的想法。2012年7月8日,王桂英收徒仪式在合沟镇政府礼堂举行,韩瑞红、于敏磕头行礼,正式拜王桂英为师。
韩瑞红细致周到,于敏直爽谦和,两人既是王桂英的徒弟,又是她的助手。经常是王桂英做好了饭,打电话叫来两位徒弟,师徒三人坐在餐桌边上,边吃边聊,谈剪纸创作更谈剪纸进课堂。5年时间里,师徒三人指导的中小学生剪纸作品多次获大奖,更重要的是孩子对于剪纸的热情高涨。王桂英刚进学校教剪纸的时候,常有家长抱怨说:“学这个有啥用,浪费时间!”现在,再没有家长这样说了。常有家长主动找过来,要求让孩子加入剪纸创作小组,还有家长希望和孩子一起,跟着王桂英师徒三人学剪纸。
徒弟做成PPT
向全省美术老师推广
在昨天的“江苏省第九届民间美术进课堂”活动现场,于敏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王桂英的剪纸理论和实践整理成PPT,向全省中小学美术老师推广。来自全省特别是外地的老师们对此非常感兴趣。
互动提问环节,许多老师问道:“剪刀的使用技法和构图思维哪个更重要?”于敏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她在跟随王桂英剪纸创作时,并不是先在纸上用笔勾图然后再剪,而是大致构思之后拿起剪刀边剪边想。在教学实践中,她一度也很强调技法,告诉学生剪圆形时如何用剪刀,剪锯齿形时如何用剪刀,结果发现学生们剪出的作品千人一面,像是复制品,缺乏想象力和生命力。后来,她就不再强调技法,更多地是去启发引导和演示。慢慢地,学生们不仅自己总结出了剪刀的用法,而且一直保留着很高的创作热情,这比直接的灌输效果好很多。现场很多老师对此很是赞同,表示在推广“剪纸进课堂”的过程中,也会借鉴这种做法。
于敏在台上做讲座的同时,韩瑞红在台下安静地陪坐在王桂英身边。中场休息时间,不时有人过来要和王桂英合影或签名,韩瑞红礼貌而周到地帮师傅处理着琐事。她告诉记者,未来她想开办一个幼儿园,作为王桂英剪纸艺术的推广基地,剪纸从娃娃抓起,同时欢迎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学。
听着两位得意门生谈着剪纸艺术的推广设想,坐在一边的王桂英抽了一口烟,表情坦然,说:“有了她们,我的剪纸不怕后继无人了。”
文/记者 王韬 图/记者 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