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户部山记忆
2017-04-24 15:3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被踏变形的门槛。

  余家后人捐献的床再现了昔日的辉煌。

  余晖下,一对拍照的新人走在户部山的古巷中。

  中国江苏网4月24日讯 探寻古建昔日风韵,感悟城市人文魅力。本报联合绿健乳业开展的“听老房子讲故事”活动自征集以来,收到很多市民提供老房子、古建筑的线索和故事。不少市民都说,提起徐州的老房子,就不能不说户部山的古建筑群,它们是徐州城市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是徐州城市文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标识。户部山的记忆就像一块块被磨得溜光的青石,拼凑出那条蜿蜒的街巷;户部山的故事就像一块块痕迹沧桑的砖瓦,堆砌出一幢幢历史厚重的深宅大院。

  户部山是一部徐州史书

  “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户部山。”户部山久负盛名,过去曾是黄金宝地,地理位置分外重要。据市文史研究学者李世明老先生介绍,户部山原本叫南山,得名因其地理位置在徐州古城之南。西楚霸王项羽曾在山顶建戏马台,南山一带也逐渐被称为戏马台。徐州古代水患频繁,但户部山因地势较高而免遭洪灾。根据康熙年间的《徐州志》记载,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徐州城再遇大水洗劫,“监督粮储主事莅政之所”的户部分司便迁移到戏马台,也就是如今的户部山,但当时该地方还被称作戏马台,并没有户部山一地名,到了清代才叫户部山。户部分司进驻戏马台,使得戏马台发生历史转折,由清静宗教圣境变成衙署中枢,南山的更名,也让户部山变成商贾云集胜地。户部山已不是单指官署民居而言,而是指的整个南山,包括戏马台在内。

  据李老先生介绍,明清时期,徐州城的建设格局上徐州的州衙、府衙都在南门一带,也就是今彭城壹号附近,当年徐州城的一个主要通道,而且还是笔直的可以直达州衙门的就是从南门经过,南门修建的也比其他城门高大,户部山就距离地位重要的南门不远,历来是徐州到云龙山的必经之地,这在苏东坡、陈师道的诗作中都有记载,所以户部山在当年的军事政治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文化角度上看,户部山荟萃了文化名家、大家,比如张竹坡、李蟠、崔焘等,近代的有画家李兰等人。“人间万户拥重台”,户部山是多元文化的积淀。项羽留下了戏马台;刘裕留下了宋王寺;苏轼的《步月》;户部分司留下了三进院落;还有“徐州八大家”留下的深宅大院。

  明清之际,徐州地方的富户,为了避免水灾水患,为了家族的发展,都想在户部山上找一块地方安居。于是在户部山上就出现了民居与官式住宅相结合的特点,荟萃了徐州地方民居的特色,形成了繁荣的商贸街区,比如马市街、丰储街等,都是以户部山为中心形成的繁华街区。当然在军事上,户部山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年站在高高的户部山上往下看城内,城内低矮的平房都尽收眼底,可谓决战的制高点。李世明先生回忆,据一位近百岁的老人告诉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她住在户部山上,当时亲眼看到北伐军攻城,爬南门城墙的阵势,由此可见户部山属于军事要塞。能眺望城里的一切设施,毫无遮挡。如果有炮架设在户部山上,可以直接克敌制胜。

  李世明老先生认为,户部山是徐州在军事、商业、人文、建筑等多个领域中一部厚重的书,从某一个角度上看,它浓缩了徐州的历史。

  鸳鸯楼是户部山人的建筑创举

  据古建专家孙统义介绍,户部山古民居主要为明清时代修建,又因其皆为依山而建,因此具有很多同时代、同地域、同地势的相同建筑个性。

  作为南北交会处,徐州的古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画栋,琢刻精细,并有“里生外熟”的建筑工艺。所谓“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内层为土坯,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又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户部山古民居的屋脊也具有不同于南北方的中性美,线条既不像北方那样平铺直叙,上翘的弧度也没有南方建筑那么夸张,整体感觉就是古拙。

  同时,孙统义介绍说,在户部山古民居中,崔焘故居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余家大院是在户部分司衙门旧址改建的,李家大楼则建在民国时期,有中西合璧的味道。且各个大院建在户部山的不同位置,因山势、方位不同以及对风水的讲究,格局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老宅的建筑风格还是同中见异。

  要想比较透彻地了解徐州户部山古建筑的特点,品味其历史文化底蕴,可以从余家大院,即徐州民俗博物馆进入,依次参观翟家大院、郑家大院、权瑾牌坊和刘家大院, 体会古民居的风貌。

  据孙老先生介绍,这片古建中“鸳鸯楼”的设计是户部山古民居的一大创举。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为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鸳鸯楼。这种楼分为两层,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反映了徐州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是徐州人在建筑史上的一个创造。

  另外,郑家大院里的古银杏,至少有三百年的历史,如今正值春季,嫩叶满枝,树冠几乎覆盖了整个院落,让游人身处其中,大有福荫子孙之感。

  于细节处显积善之家风

  据李世明老先生介绍,余家大院的先人为安徽歙县人,以贩运茶叶为生,后在徐州开设茶行,至乾隆中叶定居户部山,到第五代余泗滨起开始弃商从文,第八代余俪生专供医术,开“积善堂”药店,其弟余少云开设私塾,课读子弟。

  在余家大院里一座轿子前,孙统义先生停下脚步说,这座轿子就是余家老爷外出给人看病所乘坐的。余家的后人曾告诉过他,以前余老爷对贫穷的街坊四邻看病是不收费的,出诊看病时,会搭乘轿子,由轿夫抬着前往到离病人家约一百步远的距离时,就让轿夫停轿,他下轿亲自走下去。时间长了,很多街坊四邻就觉得很疑惑,有一次有患者问他,为何半途就下轿,不到他们家门前再下轿呢?余老爷说:“轿夫来,你们就要给赏钱,要是不给赏钱,人家轿夫都看不起,可是你们哪有钱呢。”正是这种处处为人着想的细节,才足见余家人的品德高尚。在余家大院里“积善堂”的牌匾高高悬挂。

  余家大院的东厢房北间,门槛有很深的凹陷,别人看也许不以为意,但李老先生告诉记者,这里当年住着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她从嫁到余家,到搬离这座宅院,整整几十年的时间,都从这个门槛踏过,所以,门槛就被踏成了这个形状。跨过门槛,屋子里摆放着整面描金镂花架子床,虽然岁月的洗礼,描金已经脱落了不少,但床架上五幅画作则是清末徐州著名画家的作品,清新秀丽、线条优美。在床的两旁各有一个床头柜,屋内还有一个双门站柜。

  据孙老先生转述余家后人的话说,这间屋以前是太老奶奶住的,那描金镂花架子床就是她的陪嫁床。据介绍,连同这些家具在一起共有十几件家具,都是余家后人捐赠给徐州民俗博物馆的。它们做工考究、精美细致,是用本地的槐树做成的,应该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这些老式家具本身就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更加珍贵的是这些家具是当初余家主人的使用之物,现在原汁原味地展示余家大院原来的生活面貌。

  另外,孙老先生讲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他在修复余家大院时的一天,当时他一人住在了那里,余家后人和很多东西都已搬走,偌大的院子非常静谧。他走到药房附近,听到屋里有动静,顿时感觉非常害怕,当他进去时,只见一个脏兮兮的黑影,吓得他一激灵,撞着胆子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余家的后人在收拾还留存这里的药材。

  幸福像户部山一样天长地久

  在参观余家大院时,记者遇到了赵先生,他今年60岁,是河北保定人,年轻时他当兵近十年,之后就转业到了户部山附件的一家单位里工作。退休的他平日里最爱到户部山古建筑群中逛一逛。4月19日这天一早,他独自一人带着干粮从家出发了,办完事,他原计划是去云龙山游玩,但一看所在位置离户部山古建群更近,就上了户部山。

  他说,以前,很多同事就住在戏马台上,崔家大院前的那条巷弄是蜿蜒狭窄的,顺着这条巷子就能找同事们一起玩。如今,重走这条老街巷,虽然人老了,但物还在,睹物思情,能回忆出不少自己年轻时的往事。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特别好玩的事情,他倒是不怎么记得了,但踏着这一砖一石,都是满满的回忆。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交通便利,他常去外地看古建筑、古迹,比较户部山上的老古迹,他觉得这种乐趣是能够触碰到历史的。

  陈先生今年已经65岁了,是徐州本地人,他对户部山的记忆和赵先生一样,深刻而模糊。他说,户部山是他年轻时寻觅玩伴的地方。从他十多岁开始,一直持续近十年,他几乎天天都来户部山上找他的好哥们儿玩,具体发生了哪些趣事,他已经记不清了,如今,他因为居住在北区,离户部山较远,所以很少再去户部山看看,但他还记得那里有很多老宅,有青石板路的窄巷,很美,户部山上留着他青春的足迹。

  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照在崔家大院前的旗杆上,照在已被人车磨得光溜溜的石头路上,一对青年身着中式婚礼服,走在这路上,准新娘为了走路方便,还脱下了红色的高跟鞋,赤脚踏在石头上,准新郎拉着她的手,两人一步步向户部山上走去,忽然,她面带着微笑对准新郎说:“我们就这样走一辈子吧。”准新郎爽快地说:“好。”而他们身旁,提着摄影用具和衣物的摄影工作人员也被这浪漫的话语感动,微笑着望着他们,送去了真诚的祝福:“一定会像这户部山一样,天长地久。”

  华灯初上,户部山古民居沉潜在婆娑树影间,成了这片地方最深沉的色彩。一两家店铺投射出的零星灯光洒在青石路上,昔日秋风戏马的威风不再,独剩蓬头稚子的欢笑回荡在无尽的夜空。

  文/记者 艾润山 图/记者 白雪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