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肠石打磨精细,棱角分明
土山汉墓挖掘现场
中国江苏网4月20日讯 土山汉墓在徐州虽不是已发现的最大汉墓,却是千百年来一直被众人瞩目的待解之谜。不仅围绕墓主的猜测自古就有很多版本,而且从该墓中出土了全国第一件完整的银镂玉衣,更是让人们对这座东汉墓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日前,土山二号汉墓发掘工作进入精细阶段,工作人员在40cm的垫土下面又新发现了黄肠墙,这更加证明了墓主人显赫的王室身份。
黄肠墙由精心打磨过的黄肠石砌成
徐州博物馆院内的土山汉墓从发掘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0多年。其间关于墓主人的身份一直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从流传千年的秦末汉初亚父范增墓,到楚王刘英、东汉某代彭城王,再到彭城王王后合葬墓,然而这一切都只是猜测。鉴于土山一号墓和三号墓都已清理发掘,解开土山汉墓之谜的期望全部被寄托在二号墓上。
近日,徐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墓穴结构时又有新发现,土山二号汉墓40cm垫土下面又发现了黄肠墙,这些黄肠墙的用料为精心打磨过的黄肠石砌成。
考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比同时期的汉墓构造,在墓穴上部覆盖的黄肠石一般较为粗糙,而身份尊贵的王室则会在墓穴周边以黄肠墙加固,黄肠墙由精心打磨过、棱角分明的黄肠石砌成。精细清理过程中,土山二号墓黄肠墙的形状清晰可见,成凸字形,包围在墓穴回廊的周边,形成15.4×5.3米,深5米的坑穴,约由1000块黄肠石构成。黄肠墙的发现,也再次证明了土山二号墓主人的王室显赫身份。
在一些黄肠石上,记者还发现了刻字。考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当时的工匠在打磨过程中留下的自己的名字或符号,其作用就像是现代工厂为保证产品质量,产品出厂时质检员留下的检验号一样,刻石工人的记号也是对黄肠石质量的保证。
20米盗洞曾惊现铜缕银缕玉衣片
从2004年开始,土山二号墓的重要考古工作有三:
一是清理墓道,发现墓门外有两道封门设施,北侧一道封门由打磨光滑的长方形块石封堵,紧邻南侧有一道砌筑整齐的砖墙封堵,墓道两侧各有一个耳室,墓道壁上残存有分布密集的长方形浅龛。从发掘情况可以判断,土山二号汉墓有明显的二次打开现象;
二是清运墓室上部封石,也即考古界所说的“黄肠石”。封石南北纵向成排叠压于墓室之上,每层16排,共有4层,总计1100余块。封石边长约100厘米、厚30厘米不等,多数载有工匠姓名或封石摆放位置等信息,目前已全部搬到博物馆院中并编号保存;
三是清理盗洞。在一个贯穿近20米夯土和4层封石通往主墓室的盗洞内,考古人员发现了30余片铜缕玉衣片和两片银缕玉衣片,从而证明土山二号墓中至少埋葬了两位死者。
全馆范围内的环境监测系统平台本月建成
2017年是土山二号墓发现40周年,鉴于考古发掘的不可逆性,专家提出了“按照实验室考古的要求”规范发掘,争取零失误。根据专家论证会的要求,徐州博物馆正在做打开墓室前的预防性保护工程,利用钢结构对遗址进行支护处理,维持遗址本体现状,为下一步精细发掘提供安全保证。据徐州博物馆负责人说,4月份要建成全馆范围内的环境监测系统平台,考古发掘将随时参考现场环境监测数据调整进度,以最大程度保护新出土的文物。
国内首个室内边开放边发掘的考古工地
徐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土山汉墓保护及永久性展示建筑工程在2012年就早已完工,并对外展示。因此,土山二号墓成为国内首个建在室内的边开放边发掘的考古工地。为了方便游客更好地参观,工作人员准备架设通向墓道的旋转楼梯,打开墓门以便游客进入。同时,工作人员还将通过展板或灯箱,将原始发掘照片向游客展示。对于局部需要保护的遗迹进行封护,墓室内部分遗迹原地封护或复原展示。另外,工作人员还将根据出土文物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将精品文物陈列展示。
对于汉墓中盗洞的展示,工作人员说,东墙处盗洞现在保存较好,可原状保护观看。西北角盗洞为进入墓室的盗洞,但因为考古发掘原状已不明,可采用多媒体技术,从盗洞口到进墓处斜打一束等大光线,以示盗洞空间效果。
徐州汉墓科学考古发掘始于1952年初的茅村汉画像石墓,迄今逾65年,已考古发掘两汉各类墓葬2000多座。在目前发现发掘的9处王级汉墓中,土山汉墓是唯一一处保存较好且对外开放的东汉诸侯王墓,其余均为西汉墓。土山汉墓作为徐州两汉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已经成为徐州博物馆四位一体(博物馆陈列厅和文保中心、西汉采石场遗址、土山彭城王陵墓、清乾隆行宫和碑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记者 魏欣
图/记者 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