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2月23日讯 日渐长,风渐暖,放风筝的时节又要到了。家住鼓楼区铜沛办事处民馨园小区的风筝艺人钟义臣,又像往年一样开始忙碌起来。
30年前他刚刚进入全国民间传统风筝界的时候,很多前辈称呼他“小钟”;时至今日,57岁的钟义臣仍然被称“小钟”,因为在全国会做传统手工风筝的艺人中,他仍然是最年轻的一个。
因为年轻,他做的风筝多了些创意,颜料是自己配的,蔬菜汁和锅灰都成为他的原料;因为老道,他对风筝精益求精,每一根竹条、每一块丝绢、每一幅画都来不得一点马虎。
去年凭1800米长风筝全国夺冠
钟义臣,中国风筝协会会员、江苏省风筝协会理事、徐州铁路风筝协会理事。自从去年从铁路退休后,他就一头扎进新建的工作室,开始一心一意做风筝。
昨天上午,他正在制作一个九龙燕风筝,据说九龙燕的画法已经快要失传,他到北京拜访几位名师后才得到真传。
工作室分为2间,一间扎风筝骨架,一间用来在风筝上绘画。在扎骨架的房间里,四壁挂满了钟义臣亲手做的风筝。有一米多高的大螳螂,也有五六厘米的小蜻蜓;有栩栩如生的龙头,也有虎虎生威的京剧脸谱;有最为传统的沙燕风筝,也有很小众的人物风筝;一个装有“风筝碰”的蝴蝶风筝最为引人注目,它的翅膀可以随着风向上下翻飞。一个红色的大蝴蝶风筝最年久,经历30年的洗礼,绢布一扯就烂。
房间里还有一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他30年来获得的奖状和奖牌:2003年徐州市扎风筝大赛夺得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风筝比赛“全国工艺最佳奖”;2006年10月南通国际风筝会暨全国风筝精英赛最佳造型奖;第七届全国农运会上凭借“硬翅沙燕”和“板串”摘得两块金牌;去年4月湖南全国风筝比赛长串类风筝一等奖……
钟义臣说,去年获得长串类一等奖的这个风筝,长度为1800米,是花一年时间做成的菱形长串,每片的尺寸是30×20厘米,每片间距为50厘米。上面画的是代表徐州两汉文化的汉画像石。1800米并不是他做过的最长风筝,2008年为了迎接奥运会,他扎制了一个2008米长的龙型长串风筝。而且从理论上讲,只要找准交点,扎出四五千米长的风筝也可以保证它能放飞起来。
绘画、材料和工艺都有创新
钟义臣会扎风筝是祖传的手艺。他老家在贾汪青山泉,爷爷从前当过乡长,扎得一手好风筝,他从小就跟爷爷学扎风筝,动手能力强,绘画也很有天赋。
“我小时候又黑又瘦,家庭成分又不好,没有孩子愿意跟我玩。后来他们发现我的风筝扎得漂亮飞得又高,都来跟我交朋友。”回忆起往事,钟义臣有骄傲也有遗憾。1979年凭自己的实力考上了中国美院,但政审没有通过,母亲为此一直深深内疚。
但扎风筝的爱好他一直没丢,1986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风筝大赛,崭露头角的钟义臣被风筝界的元老称为“后起之秀”,很多前辈亲切地称呼他“小钟”;31年过去了,57岁的钟义臣仍然被他们称为“小钟”,因为在全国会做传统手工风筝的艺人中,他仍然是最年轻的一个。
作为最年轻的传统手工风筝艺人,“小钟”的创新精神是业界公认的。他在传统“沙燕儿”制作的基础上,运用国画、壁画、版画中的一些技法,别出心裁地制作出“和合二仙”、“钟馗打鬼”、“刘海戏蟾”等风筝,十分养眼。他的硬翅人物风筝,更是形象逼真,色彩鲜明。
不仅在绘画上创新,在制作材料和工艺上,钟义臣也总是有新的想法。
工作室内的工作台上摆放着钟义臣的各种工具,除了风筝艺人常用的那些剪刀挫子锯子之类,还有一个他自己设计的刨竹机。
会做风筝的人都知道,把圆圆的竹子制作成粗细不一的竹条,是很麻烦的工作。钟义臣两年前设计了一款电动的“刨竹机”,只要把竹子劈好插进出,瞬间就可以刨出不同粗细的竹条。“图纸是我自己设计的,然后找人加工。人家也没收费,我就做了一个风筝作为谢礼。”
扎风筝的时候,他不再使用棉线来捆绑竹条,而是打卯固定,让风筝更结实。
钟义臣做风筝的材料也都是精心挑选的。竹子要买生长3年以上的老竹,节长40厘米以上,这样才不易变形;丝绢要用风筝专用的,不怕风不腐烂,还很合适在上面绘画;颜料也要自己调配,调配的时候还只能用蒸馏水,因为自来水碱大,会发生化学反应。甚至连珍珠粉、蔬菜汁、锅底灰都被他拿来做天然颜料。
沙燕风筝为“沙燕钟” “衔”回枚枚奖牌
“风筝有很多种类,比如软翅风筝、硬翅风筝,还有板子、串类等。因为龙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所以人们把龙类风筝单独列为一类,而且每次大型比赛都必会出现。” 钟义臣的书桌上摆着一摞大小不一的沙燕风筝雏形,他说自己最钟爱的是硬翅沙燕风筝。这种风筝外形像“大” 字形的“沙燕儿”,是中国风筝五大流派中北京风筝的代表作,其彩绘图案寓意传统文化中的喜庆、吉祥和祝福等主题。
“这沙燕可细分为肥燕、瘦燕、雏燕和比翼燕。”钟义臣从身后柜子里拿出两个小型“沙燕”风筝,一个“广额丰发腮含笑,眉梢上轩见喜颜。铁肩高耸凌云志,一展遐龄可齐天。”真切切一个须眉男子高大形象;另一个“纤纤瘦燕舞临风,竟掠翩跹上九重。天际频传钲鼓乐,云端阴闻丝竹声。”活脱脱一个柳眉细腰,扶云直上的仙女,惟妙惟肖。
第十一届全国风筝比赛上,钟义臣制作的硬翅串中型“牡丹沙燕”风筝,以娴熟流畅的笔法、鲜艳的色彩对比,征服了工艺裁判组,用最高分夺得全国工艺最佳奖的金牌。
在传统“沙燕”彩绘文化的滋养下,让钟义臣多了个“沙燕钟”的雅号。他的“沙燕”知恩图报,为主人从蓝天上“衔”回了一枚枚奖牌。
努力让风筝技艺得到延续、传承
钟义臣为什么能将风筝做得如此出神入化?他拿起手边未完成的风筝支架说,不同类型风筝,制作方式不同,简单说工夫在 “扎、糊、绘、放”四个字上。
说到“扎功”,钟义臣体会深刻:“就是要求你有木工的功底,尤其是扎大型风筝的架子,既有劈又得刨,这是技巧与力气的完美结合,另外还得吃苦才行。”
因为浓浓的民俗味道再加上技艺精湛,有些老外专门通过网络联系到他,要求重金购买他的风筝。
“制作风筝就像绣花一样,一个好看的风筝需要两三天才能制作完成。工艺复杂要做上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钟义臣说,也正是因为扎风筝太费功夫又赚不了钱,所以如今的年轻人不愿学习。像他花一个月时间扎的大螳螂,如果放到市场上出售的话,也就卖个三四千元。他的儿子也会扎风筝,但考虑到前景,还是让他创业去了,扎风筝只作为爱好。但为了让风筝的技艺、文化得到延续、传承,在闲暇时间,钟义臣经常到附近的小学给学生们免费传授风筝制作技巧。
如今的风筝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放风筝也放出了新花样和新高度,钟义臣说,他正准备赴大庆担任一场雪地风筝竞赛的评委,这种比赛含有竞技性质,选手在山顶或者山腰放飞风筝,然后飞快地跑下雪坡,风筝升空产生的浮力会带动选手的航向,比赛充满刺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