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明代象牙笏板现身丰县
2017-02-21 10:4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2月21日讯  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都注意到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手中持着一个长条形的牌子,这个牌子就是“笏板(hù bǎn)”。近日,丰县欢口镇董庄村村民董先生公开了从明朝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块笏板。有文史学者称,古代官员笏板在徐州非常少见,明代官员笏板在丰县仅此一块。

  持有者为笏板主人第9代孙

  说到丰县的董家,很多丰县人都有所了解,因为董家在历史上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在欢口、师寨一带,历来流传有“好地千顷,不如姓董”的典故。

  笏板也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大臣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所以这这块笏板的主人自然很有来头。

  据丰县文史学者许砚君介绍,这块笏板的主人是明崇祯年间的董家第9代孙董令矩,官居鸿胪寺少卿,告老还乡后居住在师寨镇董寨村。

  少卿是什么样的官员?许砚君说,董令矩的父亲也是明代朝廷官员,但没到持有笏板级别,负责祭祀、招待等工作,董令矩官至少卿,也是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应该是五品或从五品的级别。

  据光绪《丰县志·董令矩传》记载,“董令矩:由例贡任前鸿胪寺少卿。鼎革后,足不入城市,坐卧花圃以自娱,年七十三卒。”

  据许砚君研究,董令矩当年除了在师寨镇董寨村拥有宅院,还在三四里外盖了“别墅”,后来成了欢口镇的董庄村。董令矩去世后,他的后代分家时分割财产,其画像被留在董寨村,笏板被另一支后裔带到了董庄村。

  每年祭祖的时候,董家人都会将董令矩的画像和笏板拿出来放在祭桌上。因年代久远,画像被烧得残缺了,但笏板一直保存完好。

  这块笏板现在的持有者董先生,是董家第18代孙,董令矩的第9代孙。

  光绪刻本家谱中记载笏板来历

  早在多年前,许砚君就听说董家后代珍藏着董令矩的笏板,一直想去一睹真容。几次托人前去打听,董家人都不愿将笏板拿出来示人。直到今年的2月17日,经过朋友介绍,董家的后人董先生终于愿将笏板拿出来供人欣赏拍照了。

  这块笏板的长度大约40厘米,上宽下窄,最宽处约5厘米左右,微微内弯。古代的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董家祖传这个笏板是象牙质地。

  “徐州是黄泛区,古代官员不少都迁走了,留居此地的也很难将笏板保存下来,更何况保存这么完好。”许砚君认为,这块象牙笏板极其珍贵。古代官员笏板在徐州非常少见,明代官员笏板在丰县仅此一块。

  同时,许砚君还见到了慕名已久的董家家谱。董家的家谱已经经过10次修订,创修家谱、祠堂者即董令矩,现存旧谱有光绪刻本与民国石印本两种。许砚君看到的光绪刊版董氏谱是黄色,底纹是龙的图案,上面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这块笏板的来历。在古代,没有皇帝的圣旨,家谱是不能随便用龙的图案来作底纹的。

  “有的资料说苏北人爱吃的朝牌(一种烧饼)形状就来源于笏板,这是误识。”许砚君说,所谓朝牌,是古代官员的腰牌,像今天的工作证一样。朝牌烧饼与腰牌行状、大小类似。而笏板是细长的,特别是明代笏板较大,所谓“粗大明”(明代艺术品风格粗犷见长)。

  这块明代笏板到底价值几何呢?丰县官网在报道中称“价值连城”,百度查询可以发现,其最高拍卖价在85000元。

  关于董家收藏有祖上明代笏板的消息在丰县官网报道后,网友纷纷表示惊叹。“在徐州一带能出现象牙笏板,确实罕见,给人文大县丰县添上了一件很重要的文物。但价值并不连城,2002年前后,在山西张兰古玩市场偶尔能见到一两块。”也有人说:“一件文物,如果单注重经济价值,那可能就走了收藏的误区。它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是文献、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信息,这件文物是我们丰县传承有序并不可多得的一份有关荣耀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丰县为之骄傲的资本。”

  链接

  笏板使用或始于商朝 清朝起废弃

  笏板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

  据说,笏板还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天子的敬意。

  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笏板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也称“牍”。如果官员将其随身带着上朝用,则称为“笏”。及至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笏的使用开始有了等级之分。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用象牙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压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这与现代官员用笔记本不同,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笏的废弃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有趣的是,古代官员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但公务繁忙的官员则允许用几个,几个拿不下,就备一个袋子,这个袋子后称为“笏囊”,因为笏囊较重,则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因为年老体弱,就是从他开始使用随从背笏囊,没想到后来竟成时尚,官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而帮他背笏囊的随从,就有些像现代官员的秘书了。

  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如《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是说,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另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本报记者 吴云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