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构建创新平台推动转型升级 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突破
2017-02-13 14:1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2月13日讯  大风歌起催人行。

  2016年,徐州经济运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双重奏在彭城大地上奏响——

  从全球最大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到2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再到亚洲最高的高空消防车,一系列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在徐州诞生;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最核心的氯氢化技术装置,也是该公司自主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系统,解决了副产品回收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

  作为“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打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201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市主要指标增速逐季上行,经济结构日益优化,增长动能有所增强,发展态势好于全国、全省,“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这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面振兴迈出坚实的步伐。

  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围绕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精准把握产业“老”与“新”、结构“重”与“轻”的平衡点,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构建创新驱动引领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以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为核心,更加聚焦产业振兴,加快形成新的经济结构、新的发展动能、新的竞争优势,实现老工业基地凤凰涅槃、行稳致远。

  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徐州转型发展的重点内容。徐矿集团作为徐州传统企业转型的代表,正在转型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企业的生产车间内,现代化的电池生产流水线,格外引人瞩目。这家名为楚汉新能源的企业,正是徐矿通过引进顶级专家建立的高科技企业。

  近年来,徐矿集团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和实施“蒙电苏送”等外送电基地项目建设,与五大电投公司等央企合作开发建设大型煤电一体化项目。引进中科院院士、国内外专家团队成立楚汉新能源、威拉里新材料、亿创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公司。近两年引进国内名校硕博士研究生56人,新兴产业高端专业团队6个。

  围绕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市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徐州行动纲要》,着力构建以6个优势产业为主体、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6+6”产业体系。加快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装备制造、食品、能源、煤盐化工等产业高端化发展。到2020年,力争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超百亿企业15家以上。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我市也在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

  去年12月11日,协鑫集团光伏龙头企业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公布,将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合资公司江苏鑫华半导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建设用于研发、生产及销售半导体级多晶硅及其他半导体原材料和电化产品的生产设施。保利协鑫此番进军半导体多晶硅产业,意在突破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原料端的短板。

  未来五年,我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新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以上。

  同时,我市还将着力构建“333”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实施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左右。

  构筑创新平台

  加快发展要素集聚

  去年12月21日,徐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行。作为徐州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徐州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后,将对进出境货物提供通关、中转、分拨、配送、仓储等配套服务,成为徐州市扩大对外开放的高层次平台和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徐州着力打造各类平台,如今,这些平台犹如一个个“强磁场”,推动生产要素在徐州加速集聚,成为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动力源”。目前,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重要标志的“四新经济”在徐州加速发展。中兴、大唐、甲骨文、微软等一批海内外著名ICT企业加速布局徐州。

  1月10日,市委书记张国华调研城建重点工程建设时强调,要加快产城融合,突出抓好淮海科技城、科技创新谷、产业研究院、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建设,以“一城、一谷、一院、一区”构筑创新发展的新平台,夯实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

  

  去年8月15日,市政府召开第57次常务会议;9月1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先后听取江苏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产业园)和徐州科技创新谷建设发展有关问题的汇报。

  为推动“一城一谷”建设,我市制定了《关于支持江苏淮海科技城和徐州科技创新谷建设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平台建设、财税扶持、租金补贴、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建设用地、科技金融、招商引资等方面扶持园区建设发展。

  在徐州,5家国家级、1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聚合,15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3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落户于徐州,科技创新的“徐州磁场”正在呈现。

  我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县(市)区全覆盖,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

  “十三五”期间,徐州将设立200亿元以上的产业发展资金,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和奖补力度。设立100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引导基金与各类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产业子基金,力争带动股权投资和债权融资规模1000亿元以上。

  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177.46亿元,同比增长14.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7%,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6%,其中新材料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分别增长44.6%和325.5%,软件业增长24.3%。全市创新驱动力持续增强,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15万件和1.15万件,同比分别增长72.4%和33.3%,两项增速均居全省首位。

  扩大双向开放

  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突破

  不久前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矿山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上,徐工集团携手华为、阿里巴巴、中国电信等互联网和通信业领军企业,共同发布了工业云平台——“徐工工业云”平台,着力打造“互联网+云技术+制造”的全新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这是徐工集团布局“一带一路”市场、走国际化步伐的又一新举措。

  目前,徐工在全球拥有五大制造基地、三大研发中心,“一带一路”沿途48国,“徐工金”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中东卡塔尔,330台设备正助力2022年世界杯;印尼巴淡岛成了名副其实的“徐工岛”;非洲最大炼油厂500多台成套设备日夜奋战……遍布全球的“朋友圈”,让徐工人备感欣慰和荣耀。

  在2016年的世界品牌大会,徐工以品牌价值430.81亿元再次领跑行业,荣膺中国品牌论坛“中国品牌奖——创新奖”。英国KHL2016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上,徐工成为唯一一家跻身前十强的中国企业。

  近年来,我市把扩大开放作为徐州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举措,围绕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主动融入开放大局。当前,徐州园区平台健全完善,国家级园区“各领风骚”,省级园区“竞相斗艳”,徐州成为苏北地区唯一汇聚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城市,拥有13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数量居苏北五市之首,已成为产业汇聚的开放高地。

  去年以来,我市全力推进综合保税区、陆路开放口岸、航空口岸等“十大开放平台”建设,加速构建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全方位双向开放平台体系。截至目前,铜山铁路货场海关监管点建成并通过验收,徐新亚国际班列常态化开行,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获批筹建省级开发区,这些平台的建成将为徐州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拓展更大开放空间。

  功能平台加速推进,已构成“空铁水”一体化的综合口岸体系,其中航空口岸联通内外,铁路口岸贯穿东西,内河口岸通江达海,海关监管区功能完善,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双向开放平台,为企业提供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综合口岸服务。电子商务发展领跑苏北,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已形成“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2016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2.48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增速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52.54亿美元,增长19.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5.8个百分点,两项增速均居全省首位。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5.06亿美元,增长5.5%,增速快于全省4.4个百分点。

  乘着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叠加机遇的东风,全市上下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步伐,向着“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振兴转型,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的目标奋力前行。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