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基于晚报婚恋微信群(群内成员为单身男女)、徐州家园征婚群(群内成员为帮助儿女征婚的父母),参与调查的人数共计600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记者将“过年期间的中国式相亲”话题一抛出,仿佛是触动了他们最敏感的神经,大家在群里讲述了自己的见解和遭遇。根据大家的留言,记者又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单身青年及替儿女征婚的父母进行了一对一采访,基本勾勒出徐州相亲百家相。
年前本报《婚恋》版来电咨询量是平时的三四倍
无论有多强大的内心,到了甚至过了适婚年龄,对象还没着落,对于单身男女都是极大的压力。春节走亲访友,“有朋友了吗,准备结婚了吗”是七大姑八大姨绕不开的热点,面对“个人问题”,不仅单身男女压力陡增,他们的父母也是压力山大。解决办法之一便是“突击相亲”。
这集中体现在本报《婚恋》版年前的咨询量上。从进入农历十一月开始,《婚恋》版的来电量陡增,是之前的三四倍。打来电话的多是父母亲,普遍的抱怨是不懂儿女在想什么,成天一个人晃着,相亲时也不积极主动。过年聚会多,看到差不多大的同学同事都在秀孙子孙女,自己觉得无趣又尴尬。
一位姓胡妈妈向《婚恋》版编辑诉苦说:女儿是1981年的,眼见着1991年的小伙子小姑娘都结婚了,自己的女儿还没正经谈过恋爱呢。过了猴年,就是女儿的本命年了,她实在想像不到女儿36岁时还单身自己会急成什么样子。
一位32岁的的张姓小伙子告诉编辑:过了28岁后,特别怕过年。因为一回到老家,见面5句话之内必问“找到对象了吗?”他怕今年再不给家人邻居一个肯定的答案,会被别人当成“怪物”,因此特别想在年前“突击”找个女朋友。
年初七,记者对上述二人进行了电话回访,得到的答复是“终身大事”都没能突击完成。身为妈妈的胡女士不愿多说,匆匆挂了电话。张先生则说,自己给父母说公司要加班,春节根本没回家。
“为了过个清净年,见孩子别问‘找对象’的事”
无论怎么着急,年终归是要过的。也无论怎么催,父母始终是最爱孩子的。
@真水无香:我儿子1988年的,1米82,在金融机构工作,不谦虚地说,也算高富帅吧,可他就是没女朋友。去年8月份我退休,在家又没其他事情,我就只剩下一件事了——给儿子找对象。我发动了身边所有的亲戚朋友,平均每周给他推荐两三个。儿子先是微信和这些女孩联系,算是筛选吧,再从中挑满意的见面,一个月能见四五个。大半年下来,见了快50个了,没一个谈成的。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俩一见面没别的话题,就是找对象,儿子差点和我翻脸。为了逃避这事,现在儿子从家里搬出去单住了。如果再揪着这个话题,他迟早要和我断绝关系。我们是个大家族,过年前我就给娘家婆家两边的亲戚分别打过招呼——过年见了孩子别问“找对象”的事。大家也很配合,我们这算是过了个清净的年。
话虽这样说,@真水无香最后还说,虽然暂时替孩子挡了点压力,但儿媳妇总归还是要找的,“为了给孩子找对象一事,我们家的成员都进入了疲惫期。过年放松一下心情,年后再战。”
@愿得一心人:我1987年的,老家在何桥镇张集村,现在市区做仓库管理员,月收入3000元左右。我爸的糖尿病已经好多年了,有严重的并发症,为了给他看病,家里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在我们村里,男孩25岁之后再不结婚,基本上就是“剩男”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村有120户人家,据我所知,“剩男”有30多位,都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村里的姑娘大多外出打工,一部分打工时自由恋爱就把终身大事定了,剩下一部分虽说也相亲,但基本条件是要求城里或者镇上有房子,达不到这个条件,人家面都不和你见。这几年我回家过年,我爸妈根本不会给我提“找对象”这件事,他们觉得我至今没有女朋友是被他们拖累了。
对于找女朋友一事,@愿得一心人挺悲观的。在晚报婚恋群里,他甚至把自己的昵称改成了“小张—有车无房——87年——愿入赘”。
春节突击相亲,有人相亲不成差点打架
躲避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春节期间突击相亲的不在少说。统计显示,从除夕到正月初四这5天时间里,“相亲”一词在网络舆论场的热度也一直居高不下:相关信息量达8.4万多条,其中微博上有将近6万余条,新闻和微信上则各有7500条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段中,“相亲”这一春节热词的热度最高峰恰恰是出现在1月28日初一这一天,耐人寻味。
“相亲”这一话题引发的舆论情绪反应较为复杂,与之相关的正面情绪占比仅为64.5%,负面情绪占比为22.1%,显示出这一话题的敏感性,舆论场也出现了诸如“怕面对七大姑八大姨”“每逢佳节被相亲”“中国式相亲”等吐槽话语,客观反映了不少网民的纠结心态。
@紫荆花:我女儿88年的,在南京工作,还没有男朋友。我想着过年时给她张罗一下,就托同学给她介绍男朋友。为了解情况,我和介绍人还先到男孩家里去见了见对方父母。男孩家是工薪家庭,我们家是做生意的,按照经济条件说,我们家要好一点。没想到我们还没说什么呢,男孩的妈妈先说:“我们家虽说不是很有钱,但孩子也没受过什么委屈。你家女儿大我家儿子一岁,以后两个孩子要是真能成了,你们可不能给我家孩子气受。”他们老是强调我家闺女比他们家儿子大一岁,听着特别刺耳,好像我家闺女上赶着要嫁到他们家似的。结果,话不投机,和他家人吵了一架,还差点打了起来。因为这事,年都没过好。
@文文:我88年的,文员。我妈挺着急的,只是这种着急不在脸上,在她心里。她常常对我旁敲侧击,说又要去喝谁谁家闺女的喜酒了,谁谁家都吃喜面了。过年时我妈给我安排了一场相亲,对方在一家汽车4S店工作,戴眼镜,中等身材,月收入不高。我不太能接受他的工作性质,我们休息的时候是他最忙的时候,以后连约会都不好安排。我还觉得他没有什么上进心,这个工作做了5年了,不上不下的,都从来没有想过要跳槽。我给我妈说“这人不行”时,我妈叹了口气,但也没说什么,估计她也觉得这事逼不来。
@萌:我88年的,去年我姐结婚后,我妈的注意力全放我身上了。大年初二,我二姨给我安排了场相亲。我和那个男孩见完面回到家里,乖乖,我爸、我妈、我二姨、我二姨夫在沙发上正襟危坐,就等我呢。我懒得跟他们多说,就说了一句“不合适”,四位家长就火力全开。无所谓,我脸皮已经练出来了,他们说他们的,我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后来我妈想了一损招,说正月之内找不到男友,没收我的工资卡。我吼了一句“没门”,在我闺蜜家过了一夜。
@微凉:不知道我妈那人着急个啥。我89年的,高中的男同学里只有3个结婚了,其中一个是闪婚闪离。结婚有结婚的苦恼,单身有单身的潇洒。
父母亲的反思
是不是我们包办得太多了
记者在两大微信群里,抛出“春节期间的中国式相亲”话题后,单身男女在吐槽相亲遭遇的同时,许多父母亲也在反思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大霞姐:我气的不是儿子没有女朋友,而是他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每次和女孩见面,都是我们当父母的一头热。见面时穿什么衣服,约在什么地点,都是我帮他拿主意。见面时他也从来不准点到的,都要迟到个七八分钟,你说这不是成心吗?我们要是不帮他张罗,他自己也不主动找,天天宅在家里打游戏。
@扬子江里的鱼:我女儿今年27岁,各方面条件都还说的过去,就是身高有点矮,不足1米6,可能因为身高的缘故,她也有点自卑。上学的时候,没见她多用功。现在走上社会了,知道文凭重要了,先是自学本科,结果卡在了英语上,后来好不容易拿到本科,又要考公务员。大年初五,她表妹结婚,别人问她什么轮到她,她一脸不在乎地说:“我还早呢,两年之后再考虑。”我这当妈的听了这话,心里别提多不是不滋味了。你追求上进我不反对,但这和你找对象结婚也不矛盾呀。
@默然:活到55岁了,真的觉得没遇到什么事情比给孩子找对象还难。是不是我们从前包办得太多了,把一个个的孩子惯得像不食人间烟火似的。
邢阿姨是个热心人,她成立了一个婚恋公益组织,还建了微信群,为群里的成员提供适婚青年的信息。每逢周六周日,邢阿姨还会在快哉亭公园将单身男女的个人资料展示出来,供单身男女和他们的父母自由选择。她也因此成为很多父母的“知心大姐”。
在谈到“中国式相亲”这个话题时,邢阿姨也说,从她掌握的情况来,父母比子女热心得多。她所接触的最常见模式是,父母出面,先全面掌握对方的全部资料后,根据自己的喜好,筛选一遍,然后推荐给子女。但父母和子女的价值观存在很大差异,经常是父母觉得很不错的姑娘小伙,自己孩子未必看得中。还有一个普遍情况是,目前到了适婚年龄的年轻人里,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对待孩子父母往往只能看到他们的优点,“眼高于顶”,也容易造成相亲失败。
■链接 春节回家你被亲友“拷问”过吗?调查显示
收入和婚姻状况 被“拷问”得最多
逃得掉大城市的雾霾,逃不掉七大姑八大姨的“拷问”。一份新鲜出炉的《2017年春节拷问调研报告》显示,收入和婚姻状况成为春节期间90后被拷问最多的问题,被问到的比例分别达到七成和八成。除了收入高低和职业前景外,亲友们对晚辈的工作最关心的居然还有“这个工作是否好找对象”!
这份报告显示,关于工作的话题,春节期间90后男孩被亲友问及最多的三个问题是收入多少、在哪家公司工作以及从事什么职业,而90后女孩被问及最多的三个问题是收入多少、在哪家公司工作以及工作地点在哪儿。
而关于情感的话题,82.6%的男孩会被直接问到恋爱状况。相比男孩,亲友问及女孩恋爱状况时更会拐弯抹角,女孩被直接问到恋爱状况的比例为78.1%。而处在恋爱中的90后还要面对亲友的进一步追问,其中男孩最多被追问的是何时结婚,该比例达到68.3%;而女孩最多被追问的是关于交往对象的问题,包括工作、收入以及家庭情况。
在亲友眼中,工作和情感状况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话题,除了收入高低、职业前景外,90后所从事的工作是不是能对找对象带来帮助也是亲友们热衷关心的,而男孩遇到该问题的比例要比女孩更高,二者分别达到23.3%和14%。单身的90后,被问到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好找对象,要比恋爱中的人高3倍以上。
90后们被最多问到的问题与他们害怕被问到的问题基本一致,可谓怕什么来什么。在与亲友交流工作现状时,90后们最怕被问到的问题以收入如何为最,比例超过6成,其次就是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好找对象,该比例远高于包括工作单位、从事职业等与工作相关性更密切的问题。
数据显示,最怕被亲友问及工作单位的前5个职业分别为美容美发、公关广告、设计师、销售和服务员。其中服务员、美容美发师和厨师更多认为亲友低估了自己的职业形象,而设计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更多认为亲友高估了自己的职业形象。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