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5岁男童老是挤眉弄眼“做鬼脸” 原来是患上抽动症
2017-01-23 10: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月23日讯 5岁的亮亮是个活泼、外向的男孩。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爸妈发现他经常眨眼睛。“经常挤眉弄眼的。”妈妈赵女士说,她最初以为是儿子调皮,故意做“鬼脸”来吸引家人的注意力,便没有太在意,只是在看到的时候提醒他一下。但是,后来亮亮挤眉弄眼的情况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还经常“咳咳”地清嗓子。赵女士这下感觉不太对劲了,赶紧带着亮亮去医院检查。经医生诊断,确认亮亮是患上了儿童抽动症。

  无独有偶,郭先生6岁的儿子一个多月前也查出了儿童抽动症。“刚开始他经常挤眼,我们以为他是眼睛不舒服,便带到眼科去检查。”郭先生回忆说,眼科诊断为结膜炎。在治疗结膜炎时,儿子又开始皱鼻子、清嗓子……经别人提醒后才到医院进行检查,最终确诊。

  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因神经椎体外系功能缺陷引发;多与情绪、压力相关。该病症的特点是突然、快速、不自主、重复的肌肉抽动,开始症状较轻,以眨眼、面肌抽动为主,继而从头逐步发展到颈肩、上肢、躯干、下肢等各部位肌肉。患儿多见于4-12岁之间,男孩居多。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皱眉、努嘴、喉咙中常发出怪声、不由自主地清嗓子或干咳、扭脖子、耸肩、甩胳膊、踢腿,严重时甚至会抖肚子、鼓肚子等。如果出现上述动作中的两个或以上,并且持续两个月以上,就可以判断孩子有可能是抽动症,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

  责骂孩子会起反作用

  据了解,生活中四大因素会诱发这些“小毛病”。

  社会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家长不关心、期望值过高,都会使儿童精神受到损伤。很多孩子发生抽动症和父母争吵、离婚有很大关系。

  缺乏微量元素。铁缺乏可引起贫血,造成各脏器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大脑发育,引发抽动症。

  免疫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或有链球菌感染后抽动症状明显加重者,易患抽动症。

  脑结构功能异常。抽动症患者基底节部位尾状核体积明显减小,患儿基底节和下丘脑区域激活异常。

  作为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抽动症虽然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和健康,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有些人病情会迁延到成人阶段,即长大后与人交谈时仍爱挤眼睛。

  如果患上此病,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因为“怪动作”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对病程较长的抽动症,治疗会更加棘手。所以,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生活中有这些表现特征,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就诊前,家长可搜集“证据”,将孩子平时这些“小动作”拍成视频,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可以尝试中药治疗

  记者从市中医院儿科了解到,此病的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爱“装怪相”,应注意观察,早诊断、早治疗。由于儿童的神经发育尚未成熟,对于抽动症的治疗用药要谨慎,中药治疗。正确用药既能尽快治好病,又能尽量减少副作用。

  据专家介绍,抽动症的西医治疗主要是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控制症状,长时间应用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停药易反弹。与此同时,中医治疗主要是辨证施治,可服汤药治疗,加耳压治疗,无毒副作用,疗效明显,家长患儿容易接受。

  由于抽动症的患儿,大多脾气急躁,行为较怪,好动难静,学习成绩欠佳,容易受到多方面指责。有的家长会耐不住性子,不由自主地责骂孩子,殊不知这样会起反作用。应该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家庭环境,让他们消除压力,放松紧张的心情,避免对一些不良习惯进行模仿。此外,还应注意的是,儿童抽动症是一个慢性病,疗程长,易反复,因而在治疗取得疗效后,还应坚持治疗。

  家长对孩子的疾病会产生直接影响

  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健康成长。所以当孩子被确诊为抽动症的时候,家长们都是疑惑又焦虑。不过治疗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家长作为家庭的核心成员和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疾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最好配合做好以下几件事。

  按医生的方案治疗,尽量缩短病程。不要心急,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孩子的症状减轻后,仍需坚持治疗。

  日常注意预防孩子呼吸道感染。相关研究显示,孩子感染链球菌之后,既可以导致抽动症发生,也可以导致抽动症加重。因此,一定要避免孩子呼吸道感染。一旦有了问题发生,家长要及时和医生沟通,这样,孩子的病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

  理解孩子,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过于严格。有的家长一见孩子发作,就会责骂。其实孩子也不愿意这样,家长要理解孩子,帮助孩子克服这些问题。注意态度要友善、平和,不可打骂责怪,以免患儿精神高度紧张,不自主的动作频繁出现,孩子慢慢变得自卑胆小,不利于病症的治疗。

  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少或避免使用电子产品。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一玩电脑,症状就会加重。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多带孩子户外活动、旅游,消除孩子的紧张感及恐惧感,使患儿在平静和自信气氛中生活。当病症发作时,及时鼓励,不要给予过多的关注,以免增强孩子的紧张情绪。

  注意孩子饮食起居。海参鱿鱼等肥甘厚味和特别滋养的食物、膨化食品、碳酸饮料等各类小食品,往往都能够加重孩子病情,尽量减少食用。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