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江苏网1月23日讯 手机看病软件正成为百姓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一个便捷工具。此前,国家工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国内现有移动医疗APP数量已达2000多款,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无需排队挂号,就能得到专家的诊断。这样的互联网看病新模式,到底是否靠谱?昨日我市多家医院的医生在回应时均表示,手机看病软件使用时还是谨慎为好。
●调查
网上看病得到不同结果
昨天上午,有一名7岁男孩的年轻妈妈陈女士,在医院安顿好儿子后,第一时间将手机下载的一款看病软件卸载了。
“本来以为通过看病软件,不用到医院就可以给儿子进行诊断,结果却出现这样的结果。”陈女士的儿子体质很弱,经常会感冒发烧。由于有过多次到医院排队看病的经历,陈女士对在医院排队等候的过程,自称“难熬”。
在陈女士看来,到医院看病,要接触不同的患儿,儿子体质本来就不好,就更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后来,听到一起交流的年轻妈妈们称,现在很流行网上看病,下载个软件就可以。
最初一段时间,陈女士通过下载的看病软件,几次没有去医院,而是根据看病软件中的医生诊断,单纯吃药就治好了孩子的感冒,所以她对看病软件的信任度大增。
前几天,儿子再次感冒,而且发烧。陈女士通过看病软件给儿子进行诊断。对方称是急性呼吸道感染,让她给儿子吃一些消炎和止咳的药。然而,吃了两天的药,孩子的病情丝毫没有减轻,反而咳嗽愈发的严重。
意识到情况不妙后,陈女士立刻带孩子到医院进行了诊断。通过抽血化验和拍片检查,确诊为肺炎,要住院打点滴治疗。
“幸亏及时带孩子来医院,如果过分相信看病软件,将病情耽误了,后悔都来不及。”陈女士在微信朋友圈中,将自己的遭遇讲给其它年轻妈妈们,并建议她们,还是到医院来检查较为放心。
和陈女士一样,在手机上安装了看病软件的林先生,对这种便捷的“私人医生”也有自己的看法。
自从安装了一款看病软件后,林先生只要有头疼脑热,就会随时启用看病软件。“这类型的软件很流行,我的很多同事的手机上都安装了,去医院看病多麻烦啊,既耽误时间又多花钱。”林先生说,只要把自己的症状上传到软件上,软件就会马上针对病情提供多种治疗方案,可以自由选择,根据症状自行买药。
“总有一种方案适合自己,而且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能解决问题的,这样不仅省时又省事。”林先生表示,看病软件还有专业的医生在线,随时回应用户的咨询,给出用药指南。
不过林先生坦言,他还没有发展到完全依赖的程度,身体上感觉到明显的不适,在网上看病后症状得不到缓解时,就会第一时间前往医院诊断。“毕竟和医生面对面交流,通过各种化验结果来诊断,更为放心一些。”
看病软件功能很全
在林先生的指导下,记者试用了一下他手机上安装的一款家庭医生软件,发现软件的功能确实不少,能够查询药品真伪、解答用药禁忌。此外,还有很多养生的方法,比如体寒的人要多吃牛羊肉、红枣等食物,睡觉前用热水泡脚等。
随后,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自我看病的软件还真不少,而且大都可以免费安装到手机上。只要手机下载安装这些软件之后,输入症状或者疾病的名称,软件很快就能显示出用药信息、饮食安排等内容。
在手机APP输入关键词“看病”后,可以搜索到数百个相关APP,如“妙手医生”、“糖尿病医生”、“抑郁医生”、“健康医生”、“哮喘管家”等。
通过其中的一款看病软件,记者进行了体验。
首先,要将自己的症状进行文字描述后,发送给对方。很快,对方就会表示“收到,正在会诊中”的字样。等候几分钟后,对方就会将诊断结果发送给你。同时会对你的用药进行具体的指导。
该款软件的客服人员称,如果要和医生进行电话咨询,需要付30元费用。并再三强调,医生的诊断仅供参考。
年轻人是APP看病主要群体
●声音
看病软件使用时要谨慎
赵辉医生对手机看病软件的现象,一直十分关注。他认为从长远看这是一种就医新趋势,但目前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移动医疗APP只能作为一种咨询参考,不能作为最终结论。患者一定要知道,这里是有风险的,不要过度信任,不要过分依赖。”
在观察这一现象时,赵辉注意到,某些看病软件由于无法掌握病人病史,容易误诊或者漏诊。而且有的看病软件的医生回复,甚至是错误的。“错误的信息会导致诊疗错误,这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另外,错误的信息会使患者对疾病产生不理性的认识,可能会加重医患之间的矛盾。
在采访中,和赵辉一样持相同观点的医生占多数,大家普遍表示,虽然看病软件可以提供给人们便捷,而且在一些疾病预防、养生科普类方面,的确能起到一定的宣传普及作用。但毕竟网上看病缺乏直观性,且由于患者个体不同,即使存在同样的症状,也会是不同的病因引起来的。
受访的医生们同时也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所有注册执业医生必须有执业地点,而这些手机看病软件的医生们身份,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也无法考证。为此,手机看病软件的使用还是谨慎点好。
文/记者 黄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通过手机APP看病软件进行自我问诊的群体,多集中在年轻人群体。
“最近脖子感觉到酸痛,用手机上一款看病软件咨询了一下,回复说应该是颈椎的问题。”在一家私企工作的周小姐日常工作很忙,有个小毛病,她就喜欢通过看病软件来诊断一下,“只要没什么大问题,还是不愿去医院。”
在周小姐的朋友圈中,多是年轻人,几乎每个人的手机上都会下载一款看病软件,“之前上夜班体力不行,经常失眠,还特别容易忘事儿。后来通过网上在线问诊,医生介绍了几样中成药和一些提示,现在渐渐好了很多。”作为一家广告公司策划的孙小姐,在朋友周小姐的推荐下,也安装了看病软件。
不少年轻人在受访时均表示,“手机APP看病软件用起来很方便,相比到医院,明显省了不少事。”
除此之外,诸如陈女士那样的年轻妈妈们,也是看病软件的热衷群体。
“平时工作那么忙,根本没时间去医院,每次去医院,就是看个感冒,挂号要排队、看病要排队、缴费要排队,就连拿药也要排队,正常情况下没有半天时间是不够的。”陈女士表示虽然卸载了看病软件,不过她还是希望这一产业能够得到规范,并能发展起来。
●新闻链接
网上看病亟需加强监管
近几年,手机看病软件如雨后春笋涌出,但是国家监管和法律规范仍处于空白。为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同时为广大患者争取最大医疗资源,对手机看病等新兴移动医疗不能简单叫停。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搭建合法权威的移动医疗平台。
从国家监管角度上看,我国虽然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但对于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其诊断途径却难以明确界定。2012年,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发布了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医师可以申请多点执业,但是对远程诊治仍未放开。我国法律规定,医生只能在医院内行医,外出行医必须经过医院批准。医生通过移动医疗APP对病人进行诊断,是否涉嫌院外行医难以判定。
从消费维权角度上看,网络问诊最大的风险是患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一方面,病患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而患者在手机看病软件上搜出来的处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了用药问题,患者将无法维权。另一方面,通过医疗APP诊断,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往往因为证据不全或者缺失,难以解决。目前,我国医疗监管机构尚未介入到移动医疗APP领域。消费者通过手机软件看病的次数增多,纠纷和风险也随之上升。
面对不断涌现的移动网络医疗产品和公众日益强烈的健康诉求,政府需要用好“堵”与“疏”结合。首先,有关部门需要强化监管,严查不法网络行医行为。同时,消费者要提高健康意识,减少对网上看病的依赖。其次,政府要规范网络诊疗咨询行为,搭建合法的健康医疗咨询平台,并通过资质认证等移动医疗走上专业权威的合法道路。最后,国家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对移动医疗进行规范。2011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颁布《移动设备医疗类APP管理草案》,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对医疗类APP的监管,或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