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开放大学发挥科创优势赋能乡村振兴
2024-03-08 09:36: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让“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持续飞跃。过去的三年中,江苏开放大学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把课堂开到“田间地头”,拥有80多万个学习资源的“江苏省终身教育资源库”,1800多门课程,免费向社会开放,让资源总播放量超过2.7亿次,将普惠的学习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实施的“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组织了38家市县开放大学参与,累计培养16831名村(社区)干部,提升了他们的学历水平和素质能力。

近日,江苏省委选树了全省第三批“百名示范”村(社区)书记。在受表彰的共三批近300名示范村书记中,有22名是江苏开放大学的学生。

旺产业、靓生态,点亮“田野之光”

凌晨五点半,天刚蒙蒙亮,涟水县岔庙镇百子村的村民们就忙着把田埂里一垄垄长势喜人、翠色欲滴的甘薯叶尖采摘下来,整理装货运到农产品批发市场。“这是今年我们村种的新品种,叫‘薯绿一号’,又好种,产量还高,这下田野‘绿’了,口袋也 ‘富’了。”村民尹洪伦乐得合不拢嘴。

走进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团队在百子村圈起的“十亩试验田”,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番喜人景象。该校自定点对口支援百子村以来,积极探索适宜当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强力推进农业“三新”示范基地建设,为百子村“长寿菜”特色产业品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省委驻涟水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员、涟水县岔庙镇百子村第一书记张莉说:“江苏开放大学专门针对村里农业生产中品种退化、施肥不科学、效益不够高等现状,引进种植沭优1号、宁杂1818油菜等优新品种20余个,乡村振兴学院的党员教师们多次来到田里为村民们科普知识,还邀请农技专家定向指导,组织农户赴苏南地区实地学习等,产业旺了,村民们脸上笑容多了,去年村集体收入翻了个番。”

“消暑清热、生津解渴的玉菇甜瓜上架啦!”“浦口区桥林街道林蒲社区的特产花卉,大家快来下单!”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们正在墨香园大棚里“直播带货”推销着农副产品,以“一声吆喝”让乡村好物走进千家万户。

该校团委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智慧模式,帮助桥林当地搭建电商平台,根据街道农业发展特色,以实践团队中商学院的电商、物流等专业为依托,聘请专业直播导师为实践团成员和农户现场讲解直播带货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制订系列的直播方案,力图打造农产品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助力加快桥林农产品的流通速度。

在江苏开放大学,每年有2000多名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奏响“青春之歌”。学校开展“长江大保护小课堂”“诵读红色故事”系列文体教育帮扶活动;来到林蒲社区和周营村美丽乡村示范村,用镜头记录“沟渠—村庄—圩田—堤岸—江滩”美丽乡村风貌。海阔天空环保协会的同学们发挥专业特长,开展桥林街道水体水质监测评估工作。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一直是该校实践队员关注的重点,队员们针对百子村留守儿童开展了“机器人表演”“环境保护小讲堂”“绘画小课堂”等活动,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生活。

江苏开放大学校长丁荣余表示,乡村振兴不仅要留得住乡愁,还要融合发展。学校切实承担起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高校责任,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产、学、研共同体建设,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供给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智力、资源支持,以实际行动推动江苏建设形神兼备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集智慧、强服务,解码“治理之道”

江苏开放大学举办的“乡村振兴开放论坛”系列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校院所、行业领域专家教授以及涉农科技工作者们“大咖云集”,聚焦乡村振兴主题,围绕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模式创新和耕地、种子、人才培育等农业农村关键问题,打造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的思想盛宴。

该校努力担当政府“智库外脑”,构建集“盘活政策咨询动力、释放高端论坛活力、激活专家服务潜力、发挥科研成果效力”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场域”,被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认定为“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成员单位”,被省科协认定为“江苏省科技创新智库基地”。

长西村,这颗隐藏在吴窑镇的明珠,正悄然绽放其独特的魅力。昔日普通的村落,如今在江苏开放大学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的协助下,将逐步蝶变为集田园风光、休闲浪漫、文化底蕴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未来,漫步在长西村,目之所及皆是美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主题性园林景观错落有致,特色建筑点缀其间。梅花、紫荆花竞相开放,花香四溢,为这片土地增添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该校设计学院紧抓乡村振兴、艺术乡建、城乡一体化等发展热点打造“乡村美育”特色项目,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提升村民文化自信,满足当前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美景,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体验丰富多彩的亲子互动项目、养生休闲设施。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农业生产实践中时常遇见一些堵点、难点,该校乡村振兴学院研究团队聚焦这些难题专项攻关。南京横溪街道草莓种植园农户在应用了该学院研究团队开发的“氰氨化钙多功效土壤消毒处理技术”后,草莓的发病率低了,连作障碍解决了,种植户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该技术也入选了2022—2023年度全省蔬菜“食用菌”主推技术。针对农林有机废弃物可能会造成面源污染问题,该校研究团队研制的“农林有机废弃物设施地原位腐熟转化技术”,在设施农业优势产区、生产基地、农业园区的番茄、黄瓜、辣椒等作物上推广应用面积10万亩次,辐射面积50万亩次,入选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关键技术,是全国33项关键技术中唯一由江苏高校完成的成果。

2022年7月,江苏开放大学在全省率先独立设置的实体性乡村振兴学院正式揭牌运行。学院依托“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2024年秋季招生,助力江苏基层农技人员学历与能力提升。近年来,该学院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软科学课题、省科协调研课题、中国农技协组织建设课题等各类科技项目35项,联合10个市开放大学承担全省富民强村帮促行动第三方调查评估工作。3项研究成果获省领导批示肯定。学院正持续参与江苏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立法工作,组织《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江苏实践与路径创新》编写。

办教育、育人才,蹚出“振兴之路”

“手里拿着的不仅是一纸证书,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把金钥匙,更为带领乡亲们实现乡村振兴安上了加速器。”在毕业典礼上拿到学士学位证书的那一刻,涟水县唐集镇的网格员、丰河村村委会委员房婷,深切感受到了两年半学习的难得和可贵。

和另外270名学生一样,房婷是首届村干部学生中的一员,也是涟水县村干部学历提升班的首批毕业生。两年半前作为村干部成为一名大学新生,两年半后以村干部大学毕业生身份,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她将带着所学所得,投身乡村基层治理等工作,更好融入乡村振兴大局。

有了一批好干部,就有了千家万户的繁荣发展。该校通过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有效培养了一批扎根农村、熟悉家乡人文环境和资源禀赋的“不走的大学生”。自2020年以来,江苏开放大学积极实施“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组织38家市县开放大学参与,累计培养16831名村(社区)干部,提升了他们的学历水平和素质能力。近日,江苏省委公布了全省第三批“百名示范”村(社区)书记。截至目前,受表彰的累计近300名示范村书记中,有22名是江苏开放大学的学生。

该校探索形成了“线上线下自主学、集中面授统一学、导学教师辅导学、班级小组互助学、‘N+1’结合学”的教学模式,通过量身定制的远程教育培训,提高村级组织的治理能力、拓宽乡村干部的工作思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并扎实推进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基地创建工作,发挥农科教协同育人示范作用,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如今,咱沿湖村村民可以通过家门口的讲座、文化沙龙、职业培训等,学知识、长技能,我也学到了很多创业知识。”位于扬州市方巷镇沿湖村老桥口片区的村民倪传雪说。

沿湖村原本是个“打鱼碰运气,养鱼靠天收”的小渔村。为促进沿湖村向美丽乡村转型,江苏开放大学组织扬州开放大学创建“学习苑”“游学基地”项目,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定期开展送教入村、专家入户等活动,手把手帮助该村村民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育植入,让绿水青山焕发新的生机,昔日落后的小渔村逐步发展成以“渔文化”为主的休闲旅游度假村,并荣获国家级最美渔村等荣誉。

该校为“新农人”队伍提供“送上门”的教育培训,在“输血”的同时“造血”,让“新农人”既“富口袋”更“富脑袋”。依托开放大学系统,形成了“5+N”社区教育体系,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数千场,惠及农民数十万名,开展东西协作行动,建立社区教育合作联盟;探索构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三位一体”乡村人才培育新生态;链接学分银行,把课堂开到“田间地头”,学校的“江苏省终身教育资源库”拥有各类学习资源80多万个,课程总数1800多门,均免费向社会开放,资源总播放量超过2.7亿次。

江苏开放大学党委书记荆晅表示,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把课堂搬到田野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守好“魂脉”和“根脉”,为广袤的江苏乡村大地培育留得住、靠得住、信得过的“新农人”队伍,与田野相连,与泥土相伴,让农耕文明和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高水平新型大学力量。 本版撰稿 杨濯 丁苏怡

标签:
责编:马丽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