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无锡新安:阳光下的“植“趣地图
2025-03-25 00:22: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湿地是地球之肾,亦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课堂。为深化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探索跨学科教育新模式,无锡大溪港湿地公园与江南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于近日联合开展了《阳光下的植趣地图》植物系列科普活动,以文学与科学对话自然。此次活动以《红楼梦》中的人物生态关系为切入点,通过文学与生态学的跨界融合,引导青少年从多维视角理解生物生存智慧与生态系统的内在关联,实现文化传承与科学实践的双向赋能。

从“红楼”人物到植物群落:生态智慧的文学隐喻。活动首站以《红楼梦》中贾府人物关系为蓝本,通过解析人物间的依存、竞争与共生模式,类比植物群落的生态网络。在江南大学卢老师的讲解下,青少年们了解到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家族体系,还是自然界的植物群落,生存的本质是资源分配、协作与平衡。例如,贾母在家族中的核心作用则映射了生态系统中关键物种的支撑功能。通过这一跨时空的“生态对话“,青少年们不仅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存在深层次共鸣。

科学实践:化身“小小生态学家“绘制植趣地图。在理论铺垫后,活动进入实践环节。青少年们分组担任测量员、记录员与制图员,以专业科研流程对湿地植物群落展开实地调查。测量员使用卷尺精确记录植株间距;记录员将精准数据和植物特征一一记录;制图员则综合数据按比例绘制区域植被分布图。在此过程中青少年们发现原来科研不是单打独斗,就像植物需要互相配合才能生长一样。这种角色分工不仅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更让青少年们体会到科学研究中数据采集、分析与可视化的系统性逻辑。最终完成的《植趣地图》既是一份科学档案,也成为湿地植物生态的“可视化说明书”。

生态保护启示:多维学习赋能未来公民。活动创新性地构建了“文学-科学-实践”三维教育框架:以经典文学激发兴趣,用生态学理论构建认知,借实践操作深化理解。生态保护教育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当青少年发现《红楼梦》的叙事逻辑与植物群落结构存在共性时,他们建立的不仅是知识联结,更是对生命共同体价值观的认同。此类活动将助力青少年形成“大生态观”——既能从微观视角关注个体生物生存策略,也能从宏观层面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其成长为具有生态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