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无锡:养老有“医”靠,让“夕阳红”更美
2024-08-19 09:59:00  来源:无锡日报  
1
听新闻

昨天上午,因右大腿骨折术后在梁溪区惠山护理院康复治疗的86岁王老太下床走了几圈,开心地告诉前来查房的医疗服务部李主任:“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越来越好了!”

眼下,锡城有千余名老人像王老太一样分散居住在85家护理院,通过医养结合安心养老。正在推进中的公建公营护理院试点扩面工作,让锡城的养老事业从“大养老+小医疗”向“大医疗+小养老”或“医养并重”模式转变,更加契合百姓需求。未来,公建公营和民建民营机构并存,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将为锡城优质医养结合带来更多可能。

护理院嵌入社区卫生机构,医养结合带来哪些利好?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全社会都很关注医养结合。

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目前,无锡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48.2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8.46%,高出全国8个百分点,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154家养老机构,守护“夕阳红”。

为更好服务老龄化社会,我国在10年前开始推行医养结合政策。短短两三年时间,我市医养结合的护理院从零发展到70余家,且全部是民营养老机构。但最近两年,全市民营护理院的数量再无突破,究其原因,“重养轻医”的先天不足难以满足患病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的医疗需求。

面对现状,去年我市推出了“破冰之举”:鼓励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在不改变职能、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设置护理院,支持符合条件的护理院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并实施按床日付费结算办法,即卫生院与护理院可以“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不用重复建院。

2023年1月在惠山区藕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营业的藕塘护理院,是全省首家公立嵌入式医养结合型护理院,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设有3个护理病区,开放119张护理床位,主要收治各类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医疗照护和生活关爱的老人,提供健康评估、生活照料、营养膳食、诊疗康复、长期护理、慢病管理、精神慰藉等服务。经过一年半的发展,入住率已稳定在90%左右。

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医养结合新模式,无锡推进公建公营护理院试点扩面工作,已被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列为医改经典案例。在示范引领下,今年以来,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周边空置建筑,开办公立嵌入式医养结合型护理院,除经开区外,全市7个板块每个均有1至2家普惠型公建公营护理院投入运营,形成了“百姓叫好、多方共赢”的新格局——在惠山护理院居住了半年的王老太,不仅养好了病,还安然度过了今年的极端高温季节,子女们非常满意;比起住康复医院,医保为她的支出减少了一半以上,医保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提升;惠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医护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利用。

让一张“床”安放更稳,民营护理院路在何方?

让老年人安享更加健康幸福的晚年,是一家之事,也是一国之事。

我市目前共有85家医养结合的护理院,占全省总量的1/4。其中民建民营76家,公建公营9家。作为医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我市民营护理院虽然起步较早,但眼下却进入了发展瓶颈期。2020年以后,部分机构的入住率不断下滑,还有几家提出了注销申请。没有实实在在的“医”靠,是民营护理院裹足不前的根本原因。

在锡城,大部分民营护理院的“医”可谓微不足道,多半仅仅只有一间卫生室,无法满足老人的就医需求,更谈不上高质量医疗服务。

谁重医,谁就能赢得竞争。滨湖区百合怡养院作为省首批五级养老机构,在“医”的方面做足文章,250张医养结合护理床位配备了200名医护人员,入住率在全市护理院中名列前茅。

事实证明,医养结合,“医”是根本,没有“医”靠,即便设施再好的养老院,老人和子女都不会安心。“医”将决定护理院未来发展的质量。

人员和场地成本需要自理又先天少“医”的民营护理院,今后如何发展?将来是医养结合养老市场的主角还是配角?无锡市养老服务协会会长赵娟认为,首先民营护理院要转型发展,需要补足医疗短板;其次要差异化发展,做公办护理院不擅长的事。公办护理院毕竟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脱胎而来,优势在“医”。“养”的方面民营护理院更胜一筹,像百合怡养院等民营护理院,会根据老人的生活习惯和爱好,制定健康科学的专属娱乐计划,每周安排手工、书法、绘画、唱歌、跳舞等活动,丰富老人的康养生活。

赵娟同时建议,目前医保给予护理院按床日付费的结算标准统一为每床100元/日,是否可以考虑按疾病轻重和护理机构等级进行细化,做到优质优价,进一步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医养结合走向家庭,方能更好守护“夕阳红”

尽管公办护理院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在采访中记者也关注到一个现象:被农村安置房小区包围的藕塘护理院,没有“失地上楼”的农民前来住院,青睐于此的都是城里老人;今年新开张的惠山护理院半年来也少有老旧小区居民光顾。

藕塘护理院院长许光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全社会对医养结合的认知度还不高,二是受传统伦理观念影响,中国多数老年人仍视居家养老为主流。

对此,我市正在构建“9073”医养结合新格局。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约90%的居家养老者,由家庭医生上门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对于约7%的依托社区养老者,让其“开窗见医院、下楼能拿药”;对于约3%的护理院老人,实现“一张床上看病、养老,随时切换”。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目前,我市经评估的3万余名失能老人中,80%由家人进行亲情照护。为此,我市把“开展社区居家医养服务,有需求失能老年人家庭病床全覆盖”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高位推动。去年底,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文件,提出“家庭病床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不低于70%可直接发放给上门服务医务人员,不受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限制”,鼓励医护人员多上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居家医养服务与百姓需求差距大等问题。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家庭病床795张。

许光清认为,医养结合最终要走向家庭,才能更好守护“夕阳红”。为此,今年以来藕塘护理院开展了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社区服务站的医护人员进行全覆盖,将他们培养成为医养结合复合型人才,今后将以村、社区服务站为支点,积极拓展并实施多样化服务模式,包括家庭医生签约、家庭病床、互联网+护理等,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医疗和养老需求。同时,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响应速度。本报记者 卢易

标签:
责编:邵佳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