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胥传来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论文,获得无数点赞。从中不难看出,无锡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
迈入2022年后再回首,2021年是无锡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值得庆祝的一年:无锡学院成功设立,未来可期;江南大学宜兴校区、江阴校区以及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建设步伐加大,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筹建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无锡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项目列入省“十四五”规划;无锡市与在锡高校启动实施新一轮合作共建项目,借着太湖湾科创带、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高校与地方相互赋能,展现发展新气象。
办学规模稳步扩大
前不久,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总数为168所,其中本科层次高等学校共有78所,专科层次高等学校90所。无锡凭借13所的高校总数,名列全省前三,2021年无锡高校发展势头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021年2月,经教育部、江苏省政府批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转设为无锡市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无锡学院。早在2016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无锡市把“引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等国际国内大学在锡创办大学”写进了《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并在经费、政策等多方面支持滨江学院迁址无锡办学、转设。在2018年滨江学院迁址无锡办学后,2019年学校明确了“无锡大学、公办体制”的发展目标和定位,2020年全面启动转设工作,最终顺利通过转设评估。转设后的无锡学院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有条不紊开展组建工作。让人欣喜的是,截至2021年,无锡学院的办学水平已经提升至全国本科高校第362位,2021年共招收本科生3000余人,办学规模已经超万人。
去年无锡市与东南大学市校合作共建持续深入。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一至四期工程建设按照计划完成。一天一个样的校区如今开设3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专业和1个博士专业,在校学生已经达到2200多人,2022年预计将达3000人。今年,市校合作共建将迈上新台阶,按照“高端化、国际化、本土化、特色化”办学定位,启动建设东南大学无锡校区,积极开展独立校区申报工作,将东南大学的优质学科资源在无锡布局,努力将无锡校区建设成为高层次国际化创新人才重要培养基地,成为传承东南大学办学传统、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校区,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出贡献。
2021年,江南大学的办学格局进一步优化拓展。2019年开工建设的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已于2021年建成交付。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建设项目已经奠基,成为江阴市霞客湾科学城的重大项目之一,一期项目计划于2024年3月竣工交付。于2020年启用的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去年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毫无疑问,高校在无锡将带来市校双方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为服务无锡产业强市、科技创新提供更强大的助力。
内涵发展动力十足
2021年,无锡市印发了《关于实施无锡市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扬帆计划(2021—2025年)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重点组织实施学科专业优化、人才培养创新、产学研用融合、服务能力提升等四项工程,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在锡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方面争创一流、特色发展,推进无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锡各高校均坚持聚焦内涵发展,用“奋进之笔”书写2021年的发展。
江南大学在内涵发展中牢牢抓住了课堂这一育人主阵地,2021年着力打造“江南金课”来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去年,该校共立项培育建设了五类共113门“金课”,制定了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重点打造了一批“中国系列”“江南特色”通识精品课程,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示江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课程、课堂等各方面下足功夫,江南大学2021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纺织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进入“中国顶尖学科”榜单;9个学科入选ESI前1%,其中在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上,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新增了4个博士点和3个硕士点,实现了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该校还获批国家“化妆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一定要全力办好无锡学院!”这是市政府对无锡百姓“办好家门口大学”心声的有力回应。去年,无锡学院非常注重自我全面提升,主动融入无锡加快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的发展大格局中,着力打造5个学科集群,建设5个特色学科,形成了“5+5”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初步实现了学科专业群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集群对接。该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网络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学科获批省“十四五”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会计学等9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去年1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无锡学院开启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深度合作,次月该校与锡山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引智平台”、共建共享一批科技创新基地等。此外,作为无锡市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高校,无锡太湖学院在无锡市的支持下正在加强硕士学位授予点建设。数据显示,该校办学水平位列全国民办本科高校第六名,江苏省同类高校第一名。
有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提供的全方位保障,去年无锡市高校内涵发展,成绩亮眼。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市高校新增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13个本科专业,一共建成了31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77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一共获批了10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3个团队获评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还获得了5项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互相成就影响深远
去年,无锡市与江南大学签订了“十四五”市校合作共建协议,成立合作共建一流大学工作小组,启动实施新一轮市校合作共建项目,继续促进名校与名城携手共进。以江南大学为代表的在锡高校在与所在城市的不断深入合作中,逐步形成了市校共生共荣的良性发展态势,一起奔赴美好未来。
一串数据可以看出江南大学与无锡合作的深度:去年江南大学到账科研经费首次突破了10亿元大关,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2月,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震宇牵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水环境中人工纳米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风险评估”获得立项,该项目直接经费达到1495万元,实现了江南大学在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上的零突破。正是在锡高校中一批有情怀的科研工作者,多年如一日坐着“冷板凳”执着开展研究,取得了诸多亮眼成绩。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江南大学与无锡市合作设立的“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募集到1.25亿元资金,2021年年内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达到1.5亿元,获中国专利银奖1项。
2020年9月启用的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也是学校与地方产业深度结合的代表。该校区设置的专业符合江阴发展需求辐射长三角地区。比如新能源学院,瞄准国家新能源战略需求结合南理工江阴校区定位,培养新能源领域复合型人才,为国家、地方产业升级做贡献。校区设在江阴,吸引了众多优秀有志青年扎根这片热土奋斗。去年年底,该校面向全球招聘优秀人才,新能源学院青年教师、江阴校区培养的首位国家级青年人才程远航直言:“南理工江阴校区非常注重校企人才合作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这里汇集了多种政策、企业、人才资源,为青年人才提供了一个充满生机、创新活力的平台。”
在无锡的高校与这座城市血肉相连,学校专业设置契合无锡产业方向、精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发挥优势学科对产业发展创新的助推作用,推动城市与高校相互成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全域视角和系统思维做好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后,实施“校企合作促进计划”和“产教深度融合推进工程”,形成以数字商业为主轴、以现代生活服务和智能制造服务为双核、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优势专业群格局,为无锡打造标志性现代化产业链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年复一年的良性发展中,无锡高校发展结出累累硕果,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一带一路”沿线样板工业园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联合地方龙头骨干企业红豆集团,走出了共建培训中心、开展留学生学历教育、联合创办海外大学“三步渐进式”服务“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才培养之路,入选2021年亚洲合作资金项目。还有江南大学担任“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轮值主席单位,积极推进苏英、苏加、苏港澳、苏韩等校群合作平台建设,“江南大学生鲜食品智能加工与品质监控国际联合实验室”成功获批江苏省首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项目。
在发展与城市能级相匹配的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无锡正在铆足劲向前奔跑。新年伊始,在锡高校喜讯频传,14门学科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入选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入选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培育单位。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高等教育机构将达到30所左右,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更加优化。无锡集聚高等教育资源都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强大助力,开拓发展新格局。(陈春贤 文/胡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