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塔·赠塔》剧照。
锡剧,是无锡文化名片中不可或缺的代表元素,亦是传递乡音乡情的载体。记者昨日获悉,无锡出台《锡剧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下简称《计划》),打造“锡剧第一城”,推动锡剧艺术保护、传承、创新。
用新方式打开锡剧新格局
打造“锡剧第一城”,使锡剧成为富有江南风韵、无锡风格的文化名片,是《计划》中提出的主题内容。事实上,近两年无锡市锡剧院尝试了不少“新方式”来吸引大众的目光,打开锡剧新格局。如为锡剧《珍珠塔》创作的卡通人物,推出后一度刷爆了市民的朋友圈。《珍珠塔》是无锡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1956年经整理首演后被誉为“戏改”的成功典范。而这种将传统戏曲元素与潮流文化联结起来的“文创产品”,颇受大众欢迎。“以动漫卡通的形式将锡剧元素与潮流文化联结起来,印制在马克杯、帆布包等生活用品上,文创产品拉近了锡剧与年轻一代的距离。”无锡市锡剧院院长蔡瑜说。
对于《计划》中提出的,三年间推出2台锡剧大型原创剧目,复排(移植)5台锡剧经典剧目,传承20出折子戏,每年开展200场各类演出……蔡瑜表示,一定能完成任务,除了原创精品剧目,无锡市锡剧院每年“锡剧进百村”活动演出近百场,自带流动舞台,为基层百姓带去精神文化享受。目前2022年的新戏筹备已经开始。
搭建10个锡剧特色小剧场
已“闭关许久”的锡剧博物馆,1月正式完成了改造提升,面貌焕然一新。在原锡剧博物馆的基础上加挂了“锡剧艺术中心”的牌子,融合锡剧艺术展示、小剧场演出、锡剧传习、休闲消费等多种功能。记者昨天在现场发现,门前竖起了1月2月的节目单,每个周末都有演出,传统折子戏让不少锡剧粉丝闻风而来,“我记得10年前,这里一直有折子戏专场演出。现在恢复了,真的很开心。”刚买了票的老戏迷笑着表示,《摘石榴》《珍珠塔·赠塔》《长生殿·酒楼》这些折子戏,都是自己的最爱。
据了解,锡剧博物馆所在地为无锡市越剧团旧址,于2006年12月建成开馆,是国内唯一以锡剧为主题的博物馆。由于模式单一、设施老化,人气逐渐走低。此次的改造也为《计划》中主要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计划》指出:到2024年底,无锡建成锡剧艺术中心和10个以上锡剧特色小剧场。“这个计划是非常好的,如何发扬锡剧,有了平台才能达到。如果无锡各处都有锡剧小剧场,就是对锡剧最好的宣传。”锡剧表演艺术家李桂英告诉记者,像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就一直都是锡剧迷的集中地,有戏有场地也有人。目前羊尖镇共有袁仁义锡剧团、乐羊锡剧团、弘羊锡剧团等5个民间锡剧艺术团。严家桥古村内还专门设置了小剧场,每天都会有一批锡剧爱好者进行锡剧表演练习。
引进10名紧缺锡剧人才
无锡市锡剧院建院已有70年,造就了大批富有成就和影响的艺术家。锡剧传承,人才不可缺。在《计划》中提到,无锡将引进10名紧缺人才。
“戏曲要想发展,必须在人才传承上先打好基础。”小王彬彬说。历史上,科班和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的师徒制培养了众多名家。随着戏曲院校的相继成立,大班制、集体制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2017年举行的首届无锡市锡剧青年演员“太湖梅花奖”活动,也涌现了一批青春靓丽的年轻苗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王彬彬表示,培养锡剧优秀青年人才,是无锡锡剧抢夺剧种排头兵工作的主要抓手。考虑到口传心授是这门传统艺术不可替代的传承方法,无锡市文化发展集团近年来还推出《锡剧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名家传戏——授徒传艺锡剧经典折子戏展示》项目。“出戏、出人,是最重要的两点。”小王彬彬强调,给予青年演员更多演出机会,用实践来检验他们的能力,同时可以孵化未来锡剧青年领军人物,构建锡剧发源地的人才高地。(晚报记者 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