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无锡滨湖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比学赶超”中加速奔跑。发展理念最高端,路径取向最高级,空间利用最高效——沿着这一方向打拼冲刺,站在新起点上的滨湖,给自己的过去画了一张“城乡一体,共富共美”的速写。
全年启动征收项目99个,完成征收面积200.82万平方米,21个市级“攻坚拔点”项目全部实现清点。腾地之余,总面积93.5万平方米的17个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完成;89个老旧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其中78个实现国有物业进驻;21个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完成、122台老旧电梯得以安全排查。
这一年,滨湖城市更新步伐明显加快,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一桩桩惠民实事、暖心“操作”,逐渐转为市民的一张张笑脸、一声声认同。
释放潜能,掀起城市更新行动浪潮
让城市更有“品位”,那就得下好城市更新“一盘棋”。滨湖,以温情美好的方式,充分挖掘新空间,让城区焕发新活力。
房屋征收一定是行动的“先手棋”。“有留恋、有不舍,但政府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到。”前不久,大成村村民张先生一边与自己的老宅子合影留念,一边感慨道。作为运河湾城市更新项目的“头阵”,大成村协议征收项目签约率达到100%,又一“城市疮疤”等待被祛除。而这,只是我区跑出“加速度”的房屋征收项目之一。
陶巷地块项目全部签约腾房并拆除完成清点,上蒋巷地块、开关厂地块、六院迁建地块等清点完成,新峰片区丁王巷地块全部签约……围绕2021年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滨湖立下“军令状”,强啃“硬骨头”,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态势,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幅幅“定制热力图”。
“从未想过,河埒双车沟项目,仅用19天时间,就完成了双清工作。”负责城市更新的相关工作人员说,与双车沟项目一样,荣巷街道博物馆(前冯巷)地块项目也提前完成征收目标任务,诠释了“滨湖速度”。2021年12月12日,该地块项目征收办公室传来消息:历经55天的努力,第61户居民签约,签约率达100%,提前完成10月定下的目标任务。
事实上,在厚厚的“奋斗清单”里,滨湖一边在房屋征收上做着“减法”,一边还在老旧小区“微更新”上做着“加法”。
随着不少小区长了年岁,改造实现“逆生长”,已成为高质量城市建设的必选项。“女儿买了新房喊我去住,我不愿意去。小区现在变得越来越好,还有老邻居老伙伴,小日子不要太舒服。”每当华晶新村居民夏阿姨介绍起自家小区,言语中颇有份自豪。夏阿姨不愿意去新房,“年轻”老人刘老伯却决定“挪挪窝”,看着滨湖区的老房子大变样,他便决定“逆向”而动,把上海房子出租,在滨湖置业养老。
去与回、留与走,夏阿姨和刘老伯的想法,也是不少老小区居民共同的胸臆。一年来,我区加快华晶新村和震泽一村2个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项目建设,并做好做实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老旧电梯排查整治等更新工程。同时,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336套,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000套,新开工安置房1711套、20.8万平方米。如今,总能听到老小区里的居民“唠嗑”,夸赞着小区的喜人变化。
自全区78个老旧小区实现国有物业进驻后,老小区挨个“动手术”,焕发“第二春”:充电车“飞线”没了、人与车抢道的现象没了、残败破旧的绿化带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路面、崭新的健身器材、充满人文元素的景观小品等。
专注于让品质建设渗透到每个角落,拿认真投入的行动说话,这范儿“很滨湖”。
精管善治,绣花功夫织就“精致宜居”
美丽的城市画卷,必然有文明干净的城市底色作为点缀。滨湖,“秀外慧中”,于细微处见真章。
停车便利程度最能影响城市居民的“心情指数”,也最能衡量城市生活的“宜居指数”。如何配好化解“停车难”的“药方”?滨湖频放“大招”。作为“共享经济”的产物,共享单车首当其冲,成为重点整治对象之一。面对乱停停放影响市容环境等问题,滨湖正式亮明了态度:全市率先推出“0530响应标准”,以政企联动的方式,实现“共管共治”。
规矩立了,还要确保相关主体守规矩。2021年,我区累计查拍各类机动车违停(贴单)42801起,非机动车违停处罚10262起,新建公共停车泊位6788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568个,“上线”8条分时停车道路和10个错时停车单位,并在部分社区提供共享停车位400余个,全方位扩容车位的同时,查处力度也同步加大,“刚柔并济”的手段让车辆逐一“乖乖就位”。
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道路上,滨湖向来不遗余力,除了推进文明停车,更着力提升道路品质。以“美丽无锡”道路品质提升工作为引领,我区先后开展山水东路、环湖路等8条道路全面整治,实施38条背街小巷改造,并以胡埭镇“美丽宜居街区”建设为契机,开展渔港路、梅梁路等主要道路包装出新;“聪明”的滨湖还无时无刻不在施行智慧管理,积极推广“人机结合”模式,利于小型高压冲洗车、小型机扫车等设备,精洗隐蔽区域;全市首创的湖滨商业街外摆位,更是让这条网红街吸足人气,懂了夜的美。
想要打造精致典雅的魅力城区,还需巧花心思。2021年,我区积极打造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及街景小品等,先后实施一批绿化工程,新增城镇公共绿地40.8万平方米,新建3个立体绿化示范项目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实施5个小游园新(改)建项目。与此同时,辖区71棵古树名木专业养护全部落实,3条道路行道树完成改造、1.5万棵高大树木“修枝透光”,初步形成一条条以绿林为底、花带为脉的景观带;并通过摆设雕塑小品、花环等,打造49处景观节点,让百姓就近享用绿色福利。
尽管“美丽街区”“净美街巷”逐个亮相,滨湖仍选择精益求精,矛头直指垃圾分类、厕所改建等民生小事。
垃圾分类对市民来说,早已不是嘴上说说的“时髦词”,而是身边正在发生的新变化。对照“垃圾‘四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小区覆盖率50%”的目标,我区完成94个“四分类”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箱体设置建设,更新更换新能源垃圾收集车19辆,持续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有害垃圾、建筑垃圾落实专运制度。截至2021年年底,全区累计完成12吨有害垃圾收运和14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如何垃圾分类变成居民绿色环保生活的新时尚?不少小区配备的智能回收储蓄柜,不仅引导居民将垃圾变废为宝,更让居民养成了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好习惯。
告别了过去的“将就”如厕,一座座“洋气”的公厕被新改建成,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自“厕所革命”开展以来,滨湖已相继完成110余座高颜值、高配置公厕新(改)建。一年来,全区共有45座公厕在品质上得到了跃升,其中,湖滨商业街公厕、胡埭镇北街公厕等7座一类“智慧公厕”达到“星级”标准。不仅如此,92家“厕所开放联盟”签约单位扩大服务半径,助力群众如厕更方便。越来越多人性化、智能化的公共卫生间在身边建起,印证着市民口中的那句话——“连上厕所都成了‘讲究’事儿。”
既刷新城市“颜值”,又呵护城市“肌理”,一个更加有序、更加干净、更有品质、更具魅力的滨湖正展露芳容。
“驻颜有术”,匠心描绘乡村幸福图景
“未来的乡村,应该是个‘奢侈品’,而不是‘边角料’。”这是滨湖的定见,也是无数心系乡村者的发心。
这几年,滨湖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内外兼修”,不少村落成为创建典范。2021年9月初,无锡市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名单公布,嶂青社区顺利通过验收,成功获评市级特色田园乡村。
入选,凭何实力?多年来,嶂青社区狠抓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捧出了“山居壹聚”文旅项目等网红产品,让人刮目相看。尝到了“甜头”,滨湖继续深化村庄规划修编,突出乡村生态、产业及文化特色,努力建设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隔3个月,群丰社区柴泉苑村荣获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称号。
乡村建设,需要有一个独特的“灵魂”,展示个性、各美其美。经历过农房翻建后的“新中湾村”,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文脉,也圆了当地居民更新老房子的“念想”。“农房翻建不能照搬城市的做法,否则就会丢掉根本、失去灵魂。”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新中湾村,被纳入改造计划的,还有南湾村、万丰社区内闾村等。为了以生活美学来引领乡村、活化乡村,滨湖引入一流设计团队,在大幅度保留村落空间结构基础上,修整出具有原生感的乡村场景。
“农房翻建,更多功夫花在‘看不见’的地方。”该负责人介绍,把“忧居”变“优居”,既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也要塑造田园意境,让村民享受便捷的现代生活、体验现代文明的同时,守住传统之根、文化之魂。
2021年12月,一条嶂青路主体工程完工的微信链接,刷屏朋友圈,村民们通过转发,表达着喜悦激动的心情。
一条农路修建,何以通到了大家的心坎儿上?改建前的它,存在困扰居民出行、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深受居民诟病。为了让改造工程顺应期盼,社区邀请居民为方案设计贡献“金点子”,并组建“幸福湾护路队”“体验官”给工程“体检”,改建中时常闪烁着“民主身影”。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市下发《无锡市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后,滨湖就全面启动区级实施方案和管护清单的编制工作,成立领导小组,通过摸排情况、征求意见、专题会议等形式,商讨明确相关单位管护责任和实施内容。嶂青路,正是这一工作的具体体现。
从试点到全面推广,一场改变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变革,正悄无声息地推进。这场推进,涵盖深化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推动农村5G试点建设、加快农村养老、社区服务建设、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夯实农田水利管护责任、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标准、加强农村文体设施管护、改善农村绿化设施等工作。
无论是积极推行区、镇、村三级“路长制”,还是建成运行5G基站1423个,或是实现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等,滨湖振兴乡村、复兴田园的方式,绝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更多的有了“为民情怀”。
机会转瞬即逝,奋斗责无旁贷。未来的城乡建设,一定是系统谋划和匠心营造的融合,滨湖,亮出“做最好”的理想,拿出“争第一”的气魄,“满血出发”!
(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