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每个词的背后,都折射出沉甸甸的“民生”二字;每一项内容,都是百姓关注的热点。
2021年已经过去,站在新的节点上回望过去:面对宏观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的新形势,滨湖始终坚持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坚决兜住民生底线,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这一年,滨湖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这一年,滨湖积极推进20项民生实事,用心用情回应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一年,滨湖用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绩向百姓交出了一份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温暖了民心,也稳稳托起了高品质美丽湖湾区的幸福感。
就业保障兜住民生底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民生跟着“民声”走,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已成为我区坚持不懈的民生追求。
穿上工作服,拿上打捞杆,登上打捞船,在熟悉的水上进行作业,一身过硬的船上功夫又有新的“用武之地”……这是曾经的渔民、现在的蓝藻打捞员浦建清的工作状态。从“打渔人”到“打捞人”,浦建清身份的成功转换,得益于我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项目的落地有声。
就业稳,则人心定。该项目2021年年初预定目标为完成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1600人,截至目前,已完成1755人。“2021年以来,我区还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作用,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及安置力度。”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因事设岗、因需设岗”原则,深入挖掘保洁、保安、保绿等低技能公益性岗位,帮助这一群体再就业。据统计,2021年已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38个,是2021年同期的3.2倍。
兜住民生底线,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同样重要。
“这下每月都能拿到养老钱,以后的生活有了保障,感觉踏实多了!”经区人社局协调,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来到马山街道无保障人员颜老伯家中,现场为其一次性办结退休申请、待遇享受等相关手续,并利用省一体化信息系统后台,直接办结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接手续。2021年9月,颜老伯拿到自己的第一笔养老金。
2021年以来,滨湖区人社系统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多措并举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截至目前,全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净增4262人,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滨湖区将保障无保障人员养老作为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举措,确保符合条件的人员应保尽保,切实兜牢社会保障民生底线。当前,我区已基本建成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60%,建立起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基础,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补充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制度和保障群体的全覆盖。
“兜住民生底线”,兜住的是困难人口的基本生活,兜起的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在这一项项保障举措中,老百姓感受到了真情实意的民生“温度”。
完善体系护航生命健康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我区把医疗卫生惠民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精准有效,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健康滨湖”建设加速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无备。近日,我区首个可移动方舱PCR实验室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依托检测人员与自动化设备,移动方舱实验室24小时不间断运转,可实现当天采样、当天检测、当天报告。滨湖区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徐勇介绍,该验室投入使用后,检测量可达1万管/日,1:10混检可达10万人份/日,能够大幅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和速度,为我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为全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健康无小事,提升老百姓在看病就医上的获得感,功夫必须下在“一枝一叶”上。2021年9月,家住胡埭镇的王女士作为医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成为第一批享受糖尿病足病项目筛查的对象之一。经筛查发现,王女士出现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这是糖尿病足病的首位危险因素。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对症治疗,给予强化降糖、血管保护、护肾等综合管理,并进行糖尿病肾病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王女士感慨道:“这次筛查及时挽救了我的视力,今后不但可以在社区医院得到规范的降糖治疗,同时还能及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及时治疗,真是太好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不仅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生活影响,还因其治疗难度大导致累计医疗费用较高。去年,我区将糖尿病足筛查列为惠民实事项目。市九院、市二中医院及胡埭卫生院通过糖尿病专科门诊或下社区形式,制定筛查标准,建立糖尿病筛查在医院、管理在社区的上下联通机制,对全区若干街道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并进行干预治疗。目前,全区已完成10000余名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完成3000余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筛查,显著改善了全区糖尿病患者规范治疗及自主管理能力,延缓了疾病进程,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是推进健康滨湖建设的核心。2021年以来,滨湖区深入推进市九院“1+6+N”紧密型医联体、市二中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不断完善市九院——胡埭联合病房、市二中医院——雪浪名中医工作室共建机制,区域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不断完善,开启预约住院、专家挂号、危重症绿色就诊通道,远程影像诊断、检查检验互联互通不断深化,辖区居民医保患者区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区7个中心(卫生院)共77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达5.29万人。
优质教育普惠莘莘学子
教育,是民生发展之基,推进教育均衡,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乐享优质教育资源在滨湖已渐成现实。
2021年9月开学之日,一所亮眼的“家门口好学校”南京师范大学滨湖实验学校正式启用。新校每个教室都配备有纳米黑板,告别粉笔带来的粉尘污染。而标配的“网红折叠床”则让学生有了更舒适的休息环境。目前,学校共开设6个年级15个班,528名“小狮子”在这里共享高质量的新校生活。
2021年12月22日,滨湖区政府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办学项目正式签约落地,双方将在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合作共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定名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无锡滨湖学校”。该校总占地面积约98亩,办学性质为公办,由小学部和初中部组成,小学部设计规模为48班,初中部设计规模为24班,预计最早2023年正式开办。此次的合作办学项目将继续为滨湖教育事业更高质量发展添火加柴,让更多滨湖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
2019年以来,滨湖区围绕“三个优先”按照区级统筹、改造薄弱、优质均衡的总要求,全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大手笔投入推进“美丽校园”计划。目前,已初步完成新一轮区域教育设施布局规划调整,还将加快推进稻香实验幼儿园改扩建、育红小学公益校区、胡埭中心小学、滨湖中心小学原址改扩建,胜利幼儿园溪北园区易地新建等项目;蠡湖规划中学、育英实验小学华晶校区等学校建设也已启动。
2021年“滨湖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育办法”正式出台,奖励力度全市最大;水秀中学、滨湖双语实验中学、稻香实验小学入选市第三批“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项目学校……2021年以来,滨湖区始终把整体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全面小康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扩容办学资源、优化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育人质量,努力在保障均衡公平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发展。
如今,滨湖全区教育实现了数量与质量“同步齐飞”、公平与优质“同频共振”,年度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得分位居省市前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监测达100%,真正实现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有学上,上好学”。
社会保障托起幸福生活
家住美湖社区的李老太是社区失能老人。去年9月,社区不仅为她申请了轮椅,还针对她的需求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最大程度帮助她解决生活起居各方面的困难。
81岁的钱老伯因患脑梗致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区民政局今年推行的“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让他在自己家中即可享受专业公司提供的生活照料以及肢体康复保健等服务,如遇突发状况,还可第一时间得到紧急救援。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直是滨湖努力的方向。2021年,滨湖区作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的地方受到省政府的激励奖励,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板块,家庭适老化改造入围全省民政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目前,全区拥有养老机构15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78家,养老服务床位5600余张,全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从41张增至50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99%。全区街道级日间照料机构和区域性助餐机构实现全覆盖,城乡社区助餐服务率达100%。
雪浪街道72岁的丁大爷是低收入保障对象,今年实施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手术,一下子花费4万多元的医疗费用后,生活一下子捉襟见肘。然而令他惊喜的是,通过滨湖民政实施的“温情救助”项目,他得到了2万多元的医疗专项救助,缓解了生活压力。
以温情救助纾解民生急难,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2021年,区民政局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全省社会救助创新实践试点单位,以“创新发现机制、提升急难型救助能力”为实践课题,以“为民初心·温情救助”为抓手,构建起全区困难家庭“温情救助”主动发现、精准保障机制,为丁大爷这样的支出型低收入家庭多增添了一层保障。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区共有低保对象155户、219人,90名特困供养对象,179名困境儿童,累计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等各类救助金累计954.51万元,为3060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1259万余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有的是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只有不断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织密织牢保障网,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更多温暖。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小至一厘一毫,大到千家万户,那些幸福美满的故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已然生动地写进了百姓心间。站在新的起点上,滨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未来的日子更加充满希望。(蔡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