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无锡市滨湖区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盼,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2021年底,无锡市滨湖区工业集中区空气站点实现全覆盖,用智能化来代替人工化,通过智能化来“盯”数据,充分发挥自动监测的监控、预警功能,使之成为环境保护的“千里眼”“顺风耳”“电子狗”,为滨湖“蓝天保卫战”保驾护航。
2021年,滨湖区在现有3个国控站点和3个乡镇站点的基础上,投入1300多万建设完成了区重点园区空气自动站建设项目,项目覆盖马山、胡埭、蠡园、南泉、勤新等5个主要工业集中区,建成后形成了一个以监测VOCs组分为主的区级大气监测监控网络体系,其核心设备为1台117种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GS-MS)、5台57种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法仪(GC-FID)和56套网格化TVOC微站,其中117种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为无锡市区级层面首台。
“滨湖区重点园区空气自动站建设项目正式投入使用后,辖区的大气监测网络布局更加合理,监测因子更加全面,真正实现重点区域、行业、因子、时段监测全覆盖。”无锡市滨湖生态环境局总工徐国伟表示。
近年来,通过对辖区现有空气站点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影响滨湖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为PM2.5和臭氧,其中以夏季臭氧问题尤为突出,VOCs作为臭氧和PM2.5的共同前体物,加强VOCs监测能力建设,能为“臭氧和PM2.5”的“双控双减”与协同治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撑。
“工业园区中企业生产工艺复杂,产排污环节较多,无组织排放明显,部分企业存在管理不严格、集气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导致VOCs排放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无锡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滨湖分中心自动监测室主任袁水星表示,在这些自动监测设备的日常使用中,一旦发现数据异常,能够及时锁定VOCs污染高值区,说得清污染的因子是什么,找得准污染源在哪里,从而提高臭氧和PM2.5协同治理精准度。袁水星举例说,“一旦发现哪些涉VOCs的化合物数值超标,生态环境部门就能排查相关因子排放企业,实现精准执法、精准管控,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通过排查不同的超标因子,能对VOCs重点企业进行差异化管理,在重点行业开展错峰生产,或进行VOCs排放专项执法等,全力抢夺优良天。
今年,滨湖区将在如何用好这些自动监测数据上下功夫,从以往简单确保设备稳定运行、数据有效产出向数据深层次使用方面转变,透过数据找规律,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靶向发现问题,真正做到从数据制造者向用好数据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