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创了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新境界。
高效完成省文物局第八批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文保档案的上报工作,对上积极申报专项资金,2021年获批327万元。规范开展文物保护工程,高质量完成永安桥维修和环境整治工程。有序推进周王庙及碑刻、太平天国王府壁画等文物保护工程,邵氏宗祠修缮与展示利用工程获得“江苏省‘十三五’时期红色遗产维护保护与展示利用优秀工程”。不断探索文物保护创新思路,开展王家万寿桥迁移工程,成为宜兴市首个将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整体迁移保护的工程。扎实开展骆驼墩文化溯源寻脉工作,依法开展重大基础建设项目考古工作,积极协调开展大拈花湾和市文教创业中心两个项目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并对在下湾遗址发现的宋代窑址进行整体迁移。采用多种形式保护宜长高速张渚凤凰村考古发掘的17座古窑址。同时,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开展“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战果丰硕,抓获30多名犯罪嫌疑人,追缴文物1000余件,其中三级文物27件。此外,深入开展文物研究,组织编纂出版了《宜兴碑刻集》,与市档案史志馆联合开展《宜兴古桥》编撰工作。
非遗保护传承稳步推进。加强非遗传承和“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实施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等项目的数字化保护,成功申报并持续性地开展“宜兴紫砂矿料练制和运用技艺”“宜兴陶柴烧技艺”两大项目的研究与交流。组织有关人员和项目参加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非遗展等10余场省级以上文化交流活动,命名评定了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镇、特色村和第二批“非遗名师工作室”。启动海峡两岸陶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进一步擦亮“中国陶都”文化名片。推进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工作,“非遗进善卷洞风景区项目”被省文旅厅评定为“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项目”。
围绕5·18国际博物馆日及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等主题,举办“匠心穿越时光——‘宫廷紫砂器’仿制成果展”“金石契——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形传拓艺术展”“‘瓷乐陶陶’景德镇、宜兴两地陶艺家作品联展”“‘藏乐融融’中国紫砂博物馆征集(收藏)精品展”“‘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第三届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陶瓷艺术展”“时代中国——全国美术作品展”“品真格物——第二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等大型展览。顺应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举办“文旅融合中博物馆创新发展研讨会”,积极探索博物馆创新发展道路。不断总结宜兴陶文化传承精进教学模式,成功举办“宜兴青年陶艺人才素质提升班”,为宜兴陶瓷行业高质量发展孕育了一批新鲜血液。紧扣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优化社会实践课程,举办“宜美讲座季”、传统公益课程徐悲鸿美术课堂等公教活动,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举办“宜兴革命记忆”图片展,公布《宜兴市革命文物名录》,编纂刊印《红色印记——宜兴市革命遗址遗迹巡礼》。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江苏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