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惠山经开区:“课题”进“课堂” “美育”探“新路”
2021-12-11 14:3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日,惠山经开区(长安街道)省锡中实验学校艺术组在学知楼三楼录播教室举行了学科组半日研讨活动,艺术组教研组长、省级课题主持人张小珺老师主持了本次活动,课题组指导专家、无锡市美术教研员王晓伟老师和惠山区美术教研员虞玺老师、来自宜兴市不同初级中学8位跟岗校长、惠山区美术教研社团初中组全体老师、我校初中、小学全体艺术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引导老师们课堂教学结合研究课题、相关联的社团课程,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学校“美育”深度融合,实现深度学习,归理出更多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案例、教学策略,丰富优化学科积累,以生动丰富的艺术语言,让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活动一:基于课题背景下同课异构

围绕着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熟悉的物品》这一课,沈丹怡老师和陆炜老师开设了同课异构两节研究课。沈丹怡老师和陆炜老师是张小珺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的核心成员,两位老师本次执教的《熟悉的物品》能够为课题提供一批学生原创绣稿。

沈丹怡老师聚焦于物品的构图体现,从欣赏和对比艺术家经典画作中发现构图形式和规律。学生以一支笔为起点,进行了构图创意,作业分段式进行,学生利用自己的物品展现了多样的静物画。陆炜老师引导学生从师生互动中发现构图法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熟悉的物品摆放构图,体会不同线条的表现力,进行了表达生活的线造型静物画的创作互动。两节课最动人的地方是以生活中最熟悉的物品唤起学生美的视觉、美的创意、美的表达、美的热爱!

活动二:评课和议课

两位老师结束上课之后,张小珺老师就本次教研半日活动进行了说明,指出本次活动是结合学校“课题“进”课堂”的研究方向和美术组省级课题相关案例积累的重要性,通过同课异构,探讨课堂深度学习与课题研究、校本课程互生互通的理论和项目化操作体系。两位上课老师也分享了自己课例的理念思考和策略运用。

无锡市美术教研员王晓伟老师和惠山区美术教研员虞玺老师分别对两节研究课进行了点评。王老师和虞老师肯定了两位老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把握,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精且深,教给了学生切实有用的绘画技能,从生活之美到艺术之美,学生发现了日常生活之美。王晓伟老师建议老师们在课堂中把握美术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考虑教师示范的呈现形式,打破原有秩序,增加更多的学生自主学生参与,调动不同学生不同的艺术感觉,探讨不同的构图,鼓励学生创作有特点的构图。虞老师指出教师是课堂的顶层设计师,学生会体现出教师的视野,教师要在课堂中打破常规评价思维,鼓励学生表现自我个性,允许多变的构图,形成主题性画作。王老师和虞老师还启发老师们对静物观察角度和静物丰富的状态的思考。王老师和虞老师的点评让在老师们都大受启发。

活动三:专家讲座

本次专题研究日的最后一个环节,无锡市美术教研员王晓伟老师进行了《教与学的转换——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的转变》的讲座。王老师的讲座先从从各个方面解读了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艺术),解读了美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总目标、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王老师希望在新课标颁布之前,老师们从现在起更新理念,以便不久的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教材。老师们理解了学科核心素养在人不在物的原则,明白了美术学科要坚持以美育人,发挥美育在培育学生综合素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审美。

之后王老师分析了教”与“学”的转换,包括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形式的转变和教学策略的转变,紧接着王老师指出了未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教学,其常态可能是主题式单元化教学。对复杂的问题而言,仅一节课是难以应付的,由若干节课构成的单元课程,则能以更大的时空包容深度的问题解决过程。教师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经验出发,教学内容要贴合学生,这样能引导学生面向真实情境,践行“用以致学”。然后,王老师给了老师们五个教学上的建议,对老师们很有指导性意义。

在讲座的最后,王老师分享了今年江苏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的优秀案例,值得老师们学习借鉴。

本次教研活动是“课题”进“课堂”的实践活动。艺术学科组在以往教学中对初中学段的艺术课程有了一定学科积累,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本次活动又一次积累了优秀课例,建构了项目化单元课程的实践框架。本次活动再一次鼓励青年教师更新思想,进行新教学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促进组内老师们对深度学习、课题研究的深入理解,教学和课题研究齐头并进!

标签:
责编:崔欣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