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我为群众办实事|根除“老新村病”
2021-12-09 17:2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两个建成于上个世纪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物业管理缺失、各类矛盾复杂,如何才能根治“老新村病”,平稳顺利实现“年轻化”?无锡市新吴区江溪街道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依托“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由政协委员牵头,就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议题深入开展各类协商议事活动,从制订改造方案,到现场监督施工,汇集众人智慧选择最优路径。

集思广益:为“老新村病”觅良方

    “现在的小区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不但绿化重新修整了,而且充电桩、晾衣架、小凉亭等设施也焕然一新,过去大家头痛的‘停车难’也解决了。” 提起改造后的家园,小叙康里居民阮连坤赞不绝口。然而去年该小区改造工程即将上马的时候,大伙心里却并没有底。随着时间流逝,小区的设施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停车难”“充电难”“休闲难”等“老新村病”日益凸显。“政府决定对这两个老新村进行改造,但究竟怎么改,最终能否收到理想的效果,大家对此疑虑重重。”

区政协委员刘宇是规划建设方面的专业人士,在奕淳社区组织的“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上,他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来源、停车位设计等问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政协委员、区住建部门和江溪街道以及奕淳社区负责人、居民代表共聚一堂,光两个老小区协商会就开了5次,治理“老新村病”的药方几经修改后日臻完善,群众心中的疑虑也渐渐消散,大家对工程的支持度越来越高。

现场协商:让“众口”从此不难调

“众口难调”,是老旧小区改造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奕淳社区也不例外。“年纪大的居民希望绿化能多保留一点,而年轻人则盼望改造后能增加更多停车位。”社区干部说,改造之前制定的方案,随着工程进展不断遇到新问题、新争议、新要求。一场又一场小型“协商议事会”便从会议室搬到了施工现场,遇到问题随时协商,听到群众诉求马上回应,政协委员们也把自己的履职场所放在了与百姓零距离接触的楼道里、家门口。

小叙康里30号楼门口原有一个小凉亭,年久失修。这次改造工程,将这个凉亭也纳入其中。但附近居民对凉亭的位置、朝向等有分歧,“有人怕修好后聚的人多,会有噪音影响周边住户休息。”区政协委员蒋东永就住在本小区,为了一个小小的凉亭,他和社区干部一起深入居民听取意见,修改施工方案,现场微型“议事会”开了多次,终于拿出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像这样的协商贯穿了老新村改造的全过程,群众提出的意见很快就落实到行动上,许多引发矛盾纠纷的“小麻烦”都在平和坦诚的气氛中得到化解。

长效管理:让“年轻”小区葆青春

政府投入巨资改造修缮的老旧小区,会不会“昙花一现”,没几天又故态复萌?这是许多居民最担心的事情。围绕小叙康里和景南苑两个老旧小区改造召开的“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上,这个话题多次被提起。为此,新吴区政协副主席曹建兴率领余焱、周兴俊、糜锡青等政协委员,现场调研两个小区提升改造情况,并召开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后落实长效管理协商议事会议。会上,大家提出了一大批后续长效管理的“金点子”:打造一支专业化管理队伍,执法管理与服务管理双管齐下,形成一套民主监督机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化管理体制等。

如今,政协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不少已经落实在小区管理中。随着国有物业公司入驻小叙康里和景南苑,长期没人管的老新村也有了“管家”,居民们享受到了规范的物业服务;由20多名共产党员、居民骨干组成的“红袖标”志愿者队伍,在维护文明秩序、帮助困难居民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开启了老新村居民自我管理的新篇章。

标签:
责编:袁中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