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锡山区司法局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围绕打造村级矛盾纠纷调解“桥头堡”,做优做实村(社区)矛调服务室,全区124个村(社区)矛调服务室共接待来访群众7914人次,受理各类型纠纷8977件,调解成功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100%,凸显了较好的服务质效。
“一个平台”统筹协调畅通道。主动融入“最多跑一地服务零距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建设集人民调解、人民来访、法律咨询功能于一体的“警网融合”平台,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一方面,突出信息化功能元素,联通镇(街道)网格中心指挥网和派出所警务网,对辖区社情民意数据进行分析,全面掌握社区内矛盾纠纷变化及发展趋势,研判存在的风险点,及时督促网格员联动民警开展针对性预防及排查;另一方面,突出实战化配套应用,根据实体窗口受理和网格员、社区民警末端上报矛盾纠纷信息,通过线上数据推送和线下业务流转相结合方式,向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派发任务信息,及时归集纠纷化解信息,形成矛盾调解全流程闭环。

“一体架构”兜实社情疏民意。从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入手,打造村(居)委和人民调解委员会高度协同的“两委融合”架构,织就干群沟通、末端响应的预警网络。一方面,发挥双向支撑融合优势,依托村(居)委较好的群众基础,配合调委会专业力量,在群众“聊天”“喝茶”中发现潜在纠纷问题,第一时间引导疏导化解,变“心结”为“心解”,赋予矛调服务室“群众会客厅”功能;另一方面,发挥村(社区)“端菜”+群众“点菜”互通优势,发动调解员、社区民警和“五长队伍”(网格长、党小组长、楼道长、居民小组长、志愿服务队长)开展社情采集、风险排查、普法宣传等工作,结合开展“援法议事”有效解决“楼道堆物”“电动车乱停放”等问题,把民意疏解在一线。
“一套机制”融合力量解纠纷。紧扣强基固本这一导向,统筹整合各类服务管理资源,完善“两代表一委员”“乡贤五老”、社会组织和专业团体等参与的“力量融合”机制,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建立人大代表定期接访机制,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及时解答疑问;建立法律专家挂钩联动机制,统筹安排法官和律师,定期到矛调服务室值班,开展线上线下接待,为群众提供矛盾化解和法律咨询服务;建立志愿服务机制,组建“爱心之家”服务团队,帮助群众解决工作失业、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心理失衡、权益失保等社会问题,及时排除矛盾隐患;建立多部门对接机制,深化村(社区)与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联动,推动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