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拍摄的蓝天白云下的锡城。
一进入秋冬季,PM2.5浓度又开始经受考验了,加上今年以来二氧化氮浓度又呈上升趋势,秋冬季氮氧化物的浓度高低已成为影响优良天的重要指标。眼下离2021年结束仅剩60多天,如何才能完成300个优良天、PM2.5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的年度目标?对此,市大气办制定了短期治本的《2021年第四季度氮氧化物强化管控方案》以及长期治根的《无锡市重点行业深度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对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标本兼治”。
冬季空气质量改善仍需攻坚克难
今年以来,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无锡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为26.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9.3%。不过,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负责人坦言,目前,无锡市优良天比率指标面临的压力较大,形势较严峻。
环保专家分析认为,自2013年有PM2.5建设指标以来,无锡的PM2.5浓度改善明显,去年更是只有33微克/立方米。对于无锡这样一个排放强度大、面积小、工业较发达的城市来说,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到了33微克/立方米后再往下走,“边际效应”会越来越明显,浓度下降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以来,极端气象条件频繁影响无锡,客观上为大气污染攻坚战增加了“难度系数”。据统计,1-5月共受17次沙尘传输影响(去年同期仅2次),因沙尘传输影响已损失优良天6天(同期为0天),同时也抬升了PM2.5的浓度。8-10月,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40天(同比增加18天),温度显著增高、湿度和气压偏低、降水量显著降低,极利于臭氧生成。
面对如此极端的天气条件,市攻坚办全面开展臭氧攻坚。经过不懈努力,三季度臭氧超标天仅同比增加3天,PM2.5浓度同比下降13.6%。
氮氧化物成影响秋冬季优良天“重要指标”
“秋冬季氮氧化物已成影响优良天的重要指标。”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负责人王海明表示,据统计2020年第四季度二氧化氮超标天共5天,且今年以来二氧化氮浓度呈上升趋势,秋冬季氮氧化物管控压力进一步增加。
预计今年冬季将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第四季度气象条件差于往年同期,降雨偏少,静稳天将显著增多,中低层大气偏北风减弱,弱冷空气增多,北方污染输送影响增大,污染滞留时间延长,本地污染更易于累积,污染天数增加。从本月情况来看,无锡市已受2次北方污染团影响,而去年同期未受影响。
为加强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管控,确保完成年度空气质量目标任务并做好明年大气污染防治开局工作,在充分征求各部门意见后,市大气办印发了短期治本的《2021年第四季度氮氧化物强化管控方案》、长期治根的《无锡市重点行业深度减排工作实施方案》。今年秋冬季目标已定:全市环境空气二氧化氮浓度控制在44微克/立方米以内,PM2.5浓度控制在34微克/立方米以内,力争不出现氮氧化物超标污染天。按照《2021年第四季度氮氧化物强化管控方案》,采取加大能耗控制力度、严格控制重点行业污染排放等4项措施,削减工业源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0%以上。通过推动车辆结构升级、提升道路通行效率等6项措施,削减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不低于10%。
六大类行业两大类企业深度治理
标本兼治才能真正实现气爽天蓝。在专家看来,必须要针对VOCs和散乱污重点企业进行长期治理。目前,VOCs已排出150家重点企业,而散乱污企业治理正结合城市转型升级,对高污染、高能耗以及没有安全、环保设施的企业进行清理,腾出发展空间。《无锡市重点行业深度减排工作实施方案》主要对六大重点行业(钢铁、水泥、火电、石化、焚烧、化工)、两大重点设施(锅炉、工业炉窑)以及两大重点企业(涉VOCs重点企业、“散乱污”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深度治理)工作,共涉及项目12类,共计治理项目6860个。
“有的标准甚至比省里的更严。”王海明介绍,按照方案,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要求和省里的相关要求比要一致或更严,如垃圾焚烧企业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更为严格(不高于75毫克/立方米),较省厅标准低37.5%;采取委托运输的,进出厂区的柴油车辆须达到国五排放标准以上。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工作,及时查漏补缺,做到“防新增、防反弹”,落实“发现一起、整治一起”。
目前,全市还有十几台35蒸吨以上的大锅炉。改烧燃气后,每到秋冬季大气扩散条件不好时,氮氧化物积累后容易导致氮氧化物超标,在夏季时成为臭氧的主要前提物,因此要对其长期重点治理。“臭氧污染和PM2.5污染同根同源,现在起就着手‘夏病冬治’,到了夏天就能减轻压力。”在专家看来,必须要针对VOCs和散乱污重点企业进行长期治理。目前,VOCs已排出150家重点企业,而散乱污企业治理正结合城市转型升级,对高污染、高能耗以及没有安全、环保设施的企业进行清理,腾出发展空间。 (晚报记者 袁晓岚/文 还月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