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75岁老篾匠“剖竹编篾”六十年 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老百姓
2021-01-18 10:26:00  来源:江南晚报  
1
听新闻

竹箩筐、竹篮子、竹蒸笼、竹匾、竹筛、篾席……这些手工竹制品,曾是老百姓家家户户必备的日常用品,承载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然而岁月悠悠,传统手工竹制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日,记者来到硕放秦村曹家里,发现一老屋门口摆着十几根细细的竹子,一位老汉正坐在一旁的竹椅上一刻不停地剖竹劈篾。漂浮在半空中的竹屑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耀眼……

一打听,这位老篾匠叫曹炳文,今年75岁,和竹子打了近六十年交道,至今仍坚守着“剖竹编篾”的篾匠老手艺。

年少偷师,练就好手艺

曹师傅因家中变故,年少时便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俗话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那个年代的手艺人很吃香,经常这家没做完,另外一家又来请,养家糊口不成问题。而篾匠在当时的城里乡下也是很被看好的。旧时的衣食住行,处处有竹篾的身影。不管是哪家,都离不开篾匠。所以曹师傅立志学习竹编技艺当个篾匠。没有钱请师傅,他只能在篾匠做的时候站在旁边默默看着,回家后自己再摸索。

摸索的日子很是辛苦。曹师傅每天起早贪黑,勤练基本功,真正是做到篾刀、篾尺、锯子等工具不离身,选竹、剖竹、编竹等工序天天练。手受伤是常有的事,竹刺一不小心刺进手里了,就用牙齿把它咬出来;篾刀一不留神划到手了,就用井水洗洗。“功夫不到,手就遭殃。”曹师傅说。

在自己的勤奋钻研下,曹师傅逐渐掌握了选竹、锯竹、剖竹、劈篾、抽篾、刮篾、编织等十余道工序以及粗、细篾货的全套编织技艺。自此,曹师傅经常“点灯夜战”做篾篮,做满五六十个就挑到新安、华庄、巡塘等街上去卖,“往往凌晨一两点钟就出发,走到街上摆好摊等天亮。那时候小的篮子卖5角半-6角一只,大的卖1元-1.2元一只。每天卖光了回家。”就这样,曹师傅一做就是六十年,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手艺人。

“手艺好,顾客跑不了”

曹师傅说:“手艺好,东西牢,老顾客自然‘跑’不掉!”

曹师傅手工编织的竹制品,美观大方、结实耐用,慢慢地赢得了口碑。连周边城市的企业都慕名前来订购。来订购的企业当中最有名的当属生产无锡特产——清水油面筋的厂家。生意好的时候,曹师傅一个月要为面筋厂提供六七十个大篾篮。一只大篾篮由25斤竹子做成,一年要消耗近十吨的竹子,“真的是供不应求,来不及做!”

说起篾篮,曹师傅满脸自豪:“我做的篾篮比别家美观耐用,特别扎实。”编织篾篮看似简单,实则繁杂,要使其美观耐用,绝非易事。通常要花费3个多小时才能制作出一只上好的大篾篮。曹师傅总结出一套“独家经验”:篾篮选用的竹料十分讲究,只选淡竹。因为淡竹壁薄、篾性好,可编织各种竹制品。根据篾篮大小将竹子锯断、剖成竹片、劈成篾条。篾条分为篾青和篾黄,篾青极富弹性,质地柔韧细腻,所以只选用篾青来编织篾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编织篾篮所使用的篾刀,一点也不能马虎,曹师傅专门找铁匠订做了一把又厚重又锋利的篾刀。用它剖竹劈篾,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当然,编织篾篮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人”。曹师傅拥有精湛的“劈篾神技”,只见他将一根竹子去枝去叶后搁在腿上,用锋利的篾刀,轻轻一勾,开个口子,再用力一拉,竹子就被劈开了一道口子,然后顺着刀势往下推,伴着最后“啪”的一声脆响,竹子被剖成了竹片。接着他又娴熟地拿篾刀在竹片间穿梭。一根根厚薄均匀的篾条就从他手中出来了。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劈好篾,曹师傅又灵巧地编起篾篮来,左转右旋,上拉下编,一根根篾条在曹师傅的指尖“飞舞”起来。经过一连串的经纬交错,一只精美别致的篾篮就做好了。

用一辈子干好一件事

六十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曹师傅都坚持坐在老屋里剖竹编篾。在一次次经纬交错中,曹师傅爱上了这个历史和传统积累下来的老手艺,也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竹子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之后如何变化,一辈子只做篾匠,一生都不会离开竹篾。”曹师傅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竹篾的坚定和热爱。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他要尽自己生命中的每一秒,去坚守这门老手艺,当好“守艺人”。

虽然做篾匠很是辛苦,家中小辈们也时常劝曹师傅该享享清福、歇歇了,但他还是舍不得丢掉这门老手艺,剖竹编篾早已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曹师傅说他现在一般每天可编织两个大篾篮,按现在的市场价一个能卖到110元。虽然挣得不多,但是心情非常舒畅。“已经和竹子打了六十年的交道,如果突然停下来什么都不干,反倒会不习惯。”干活干累了的时候,曹师傅还会拿出笛子吹上一两首乐曲,舒缓一下。

曹师傅的手艺目前也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他最大的愿望是有更多的人能了解和传承竹编技艺,使这一传统手艺流传下去。

(晚报记者 卢雯)

标签:篾匠;师傅;竹子;手艺人;编织
责编:张慰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