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盟2020抗疫主题摄影展近日在崇宁路上的无锡市级文保单位秦淮海祠展出,参观者络绎不绝。市里斥资百余万元对祠堂进行了彻底修缮,为无锡城中增添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展览、讲座、文艺沙龙陆续安排起来。秦淮海祠的保护利用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无锡持续加大文保扶持力度,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惠山古镇申遗、大遗址保护和国家文化公园示范点段建设为重点,无锡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永续利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新建设
运河尽显风情与文化特色
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在无锡抱城而过,为无锡积淀下厚重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南禅寺运河码头人头攒动。岸边,一行人缓步登船,要乘画舫徜徉一河璀璨。桥上,无锡资深拍客陈晓红随手拍下了眼前一幕。她是南京人,定居无锡50年,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她直言:“风景如画的无锡古运河沿岸,夜景不输南京夫子庙”。南长街,最懂无锡的夜。央视《焦点访谈》一期节目曾经聚焦“夜间经济”,片中,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和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天津意式风情街并驾齐驱的“夜经济代表”,一展无锡运河沿岸的夜间风情和文化特色。
进入新时期,无锡对运河的整治与建设驶入快车道,抓生态,显文化,建成了运河文化核心区域。如今,11.8公里的环城古运河慢行步道已经贯通,从妙光桥出发,一路感受“串珠成链、闭合成环”的无锡古运河风光真乃幸事一桩。在无锡市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张中云眼中,大运河与惠山古镇关系密切。古镇地处运河边,是运河明珠,古镇因运河而兴,古镇的建设也始终围绕水做文章。据了解,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点段之一,惠山古镇的建设规划将依托丰富的祠堂资源,突出中国谱牒文化定位,寄托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情怀,彰显家风家训在当代的意义。而这也是惠山古镇联合申遗的要义所在。
今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根据《决定》精神,无锡把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到《无锡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中,旨在把大运河无锡段建设成传古扬今的文化带、绿色宜居的生态带、享誉中外的旅游带。
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在无锡抱城而过,为无锡积淀下厚重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无锡将高质量保护好文化遗存,制定保护管控清单;依托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周怀民藏画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民乐博物馆、丝业博物馆、窑群遗址博物馆等,发挥“环大运河文化场馆群”的集群功能;深入挖掘提炼大运河无锡段孕育并相互影响的吴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红色文化内涵;完善空间管控,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无锡城市总体规划,以更高标准整体提升无锡运河沿线的风貌人文。
新模式
传承共享遗址文化资源
放眼望去,旷野中,一座座土墩就像地上生出的一样,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有效地保护了墓群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无锡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9月28日,阖闾城遗址考古、保护与展示项目竣工验收会顺利召开。“项目方案自2014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经多次深化修改完善,凝聚了全国相关专家的心血。2017年9月项目工程正式实施,2019年9月工程完工,而今终于迎来了省文物局的验收。”细述阖闾城遗址的保护之路,市文广旅游局文物处处长宋保舵不禁发出如此感慨。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之一,无锡将阖闾城的保护利用融入到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实现文物保护、生态修复、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的相互协调,促进大遗址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当代的传承与共享。
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华东基地落户无锡阖闾城考古遗址公园,位于阖闾城东北的龙山石城墙本体保护工程(一期)有序实施,这都为阖闾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增加了看点。鉴于阖闾城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长期以来以调查、勘探为主,并未开展主动性的考古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建议,阖闾城遗址在最新考古勘探成果的基础上,要制定五年的考古发掘计划,争取纳入国家课题。这一提议得到了市文广旅游局的积极响应。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透露,考古所将对阖闾城遗址护城河大型建筑基址申请主动性考古发掘,结合本体保护,尝试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展示。
阖闾城遗址的保护利用为鸿山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鸿山遗址是长江下游的大型墓葬遗址,入列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开始提速。据鸿山遗址博物馆馆长逯俊宁透露,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总计将对46个土墩墓进行保护和展示,现已完成一大半。放眼望去,旷野中,一座座土墩就像地上生出的一样,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有效地保护了墓群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据悉,遗址的本体保护展示预计年底完成,同时还将开辟游览线路。鸿山这处“国宝级”郊野公园也将建成长三角地区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的典范、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典范。
新创意
非遗保护注入活力与个性
深入挖掘提炼大运河无锡段孕育并相互影响的吴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红色文化内涵;完善空间管控,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无锡城市总体规划,以更高标准整体提升无锡运河沿线的风貌人文。
一河通古今,一脉传千年。无锡运河沿线也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9月,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无锡举行,吉祥物“运来”吸睛无数。“运来”由江苏省非遗创意基地百工造物和已接手无锡惠山泥人厂的耘林集团联合开发,脱胎于国家级非遗无锡惠山泥人传统造型“大阿福”,服饰融入了运河沿岸风物特征及文化特色。两个亦古亦今的泥娃娃“福运来”“喜运来”,是运河多彩文明的象征,更传递着运河城市文旅发展融合共赢的美好祝福。在江苏省文旅厅产业发展处处长陈劲松看来,通过创意创新,注入新生代的活力与个性,传统非遗完全可以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通过创意创新,注入新生代的活力与个性,传统非遗完全可以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大运河文旅博览会、才交会、江南文脉论坛、江南民间工艺展……重大场合上,少不了无锡非遗的“身影”。除了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演,非遗文创产品也是美不胜收。以旅游为契机,锡剧、评弹、评曲等无锡非遗项目在游客体验互动上,不失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点睛之笔。事实上,以当代审美和文旅消费理念,唤醒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新时代“传统文化元素”的心理期待,探索新消费时代下文化遗产向社会财产的转化,应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热题和努力的方向。
大运河文旅博览会、才交会、江南文脉论坛、江南民间工艺展……重大场合,少不了无锡非遗的“身影”。除了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演,非遗文创产品也是美不胜收。
2016年,无锡市财政专门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无锡国家、省、市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锡已连续多年对非遗数字化、非遗工作室交流活动、锡剧进村进社区演出、非遗展示等非遗保护传承项目进行了政府购买。当下,无锡已形成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格局。目前,无锡完成了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第二批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评审工作。非遗数字化保护记忆工程持续推进。与此同时,无锡将继续完善非遗保护四级名录体系,不断探索以人为核心的非遗传承新模式;加强对非遗项目中生产技艺的研发利用和推广转化,使文化遗产成为造福民生的文化产业链中的重要内容,让非遗更广泛地服务于无锡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张月 文/宗晓东 摄
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 联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