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锡城有学校把课堂开进了博物馆
2020-11-11 09:01:00  来源:无锡日报  
1
听新闻

博物馆是读懂一座城市的窗口,是学生直观感知城市发展脉络、学习历史知识的存在。日前,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记者日前采访获悉,无锡博物院与锡城学校合作紧密,通过在馆内开课、送课进校等方式,为学生上好“家乡”这堂地方特色文化课。

博物馆里的课堂让学生读完家乡这本书

家乡的一土一砖一瓦皆是课堂。在市一中方圆五公里以内有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王选事迹陈列馆等彰显江南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遗存,这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现场教学的实施提供便利。去年与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王选事迹陈列馆等8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后,市一中历史老师张建华就把名为“无锡望族的家风与家学”的校本课设到了实地,在小娄巷王选事迹陈列馆为学生讲述王氏家族的故事。此后,张建华还将在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开设课堂。

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历史的最好渠道。去年市一中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开展“行走江南:重新发现家乡”研学活动,地点同样为王选事迹陈列馆、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等学校周边文化场所。“研学结束后,学生提交了研究报告,他们对‘江南’的研究有了全新的视角、独特的理解。”张建华介绍,学生研究课题中包括《近代江南小微企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以无锡新万鑫面馆为例》等,虽然离专业学术研究尚有距离,但研究对象与研究角度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月19日,市鸿山遗址博物馆与吴都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将成为市一中学子研学旅行的新目的地。“在鸿山遗址博物馆与吴都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中,学生能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与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惠山古镇代表明清时期,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则代表近代时期,学生走完这一路就能理清由远及近的城市发展脉络,读懂家乡这本书。”张建华说。

博物院新课程将在试课调整后上线

《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强调要精心设计博物馆教育内容,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系列活动课程。今年,无锡博物院的“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之“春秋吴王僚剑”与“行走”研学系列旅行之“泥塑雅韵”入选2019-2020年江苏省博物馆教育示范项目名录,截至目前逾2500名学生参加。

由于疫情防控影响,今年“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都是院里开展,不少学校和教育机构组织学生前来参加后都表示认可,想进行更深一步的合作,询问这个课程是不是可以到学校去开展。无锡博物院开放部主任陶纯怡表示,未来该系列课程将陆续走入校园。

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推动了线上教学的开展,线上形式的博物馆宣传教育也成为大势所趋。目前,无锡博物院正在努力开拓新的线上教学形式,包括直播、短视频、微信小程序等。“新的课程系列内容已经准备就绪,在已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主题,新课程在互动性上有很大提升,再进行一些试课和调整后,很快就能和广大师生们见面了。”陶纯怡说。

“帮助青少年学习知识是我们的社会教育目标,而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善于思考、学会学习,是博物馆教育的终身课题。”在陶纯怡看来,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输,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学会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消化新的知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博物馆里呈现着过去人类一切活动的产物,有条件为学生创造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环境。“学习不能脱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才是教育中的上乘,这也是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中重要一环的意义。”

锡城的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已经实践多年,课程以菜单的形式免费供学校进行“点单邀约”,设备、材料、师资都由博物院提供,授课对象涵盖小学到高中。“今年受疫情影响,博物院目前于儿童节在通德桥实验小学开展了一次‘科学课堂’。往年,院里的社教老师会进校园授课多次,课程内容包括文史类、科技体验等,立足于博物院资源和无锡地方特色文化。讲课形式丰富,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陶纯怡介绍。

支持学校教育是博物院社教人员多年来坚持进行的工作,并将长期深入下去,探索更多的馆校合作方式。去年9月,博物院与无锡市山北中学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一年来博物院结合山北中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提供人才和资源,为学校宣讲志愿者搭建了锻炼平台。

“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教学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是博物院与学校合作的长远目标,我们希望未来不只是博物馆的社教老师进入学校,更希望学校老师能加入我们。”陶纯怡说,希望博物院与学校共同开发适合学校的研学课程,让研学项目更加适应学校教育内容,并最终将博物馆资源教学纳入中小学教学考核机制中,这样的博物馆教育更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延续性。(杨涵)

标签:博物院;博物馆;学生
责编:鲁勇旺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