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无锡两地入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9-01-17 09:11:00  来源:江南晚报  
1
听新闻

  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对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予以公示,江阴市月城镇和宜兴市丁蜀镇在列。

  “小戏之乡”月城

  社日演戏 相沿成俗

  由月城镇戏曲票友爱好者组织成立的“水韵锡剧团”,日前在月城大戏院排练传统锡剧《玲珑女》《玉蜻蜓》《珍珠塔》《奶水恨》等,准备为当地百姓免费演出。这里几乎年年举办“水韵之星”锡剧票友大奖赛,最近一期刚结束,14名选手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锡剧在月城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月城镇文化中心梁春生介绍,唐宋时代,就有邑人描写月城风土人情的诗词流传。自元代始,文人学士辈出,诗文著作繁荣。元张庸创作的《江口晚发》、《踏车谣》等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明、清时代是月城古体诗词创作的鼎盛时期。以黄道(字吉甫)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有数十位之多。这些都为月城锡剧唱本打下基础。

  据介绍,月城民众历来喜爱文艺,古时已有“社日演戏,敬神娱人,相沿成俗”之说。在长期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月城镇(小乡)文工团、月城公社文工团、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月城业余锡剧团、秦望山艺术团、月城镇卧龙艺术团、“小戏之乡”—月城锡剧团以及嫦娥音舞队、吴刚锡剧演唱组、桂花秧歌队、小白兔少儿艺术团等业余文艺表演团队先后诞生。1994年9月,无锡市文化局、文联命名月城镇为“小戏之镇”。1996年8月,江苏省文化厅命名月城镇为“民间艺术之乡”,并授“民间艺术之乡”铜匾。2000年5月,月城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小戏)”,并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小戏)”铜匾。

  男女能唱 老少能吟

  在月城,男女能唱、老少能吟,特别是在乡间田头、茶余饭后,锡剧广为传唱。各村在建有文化活动室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一村一品”,重点培育村级“传统戏曲听、看、唱”活动阵地,增设戏曲茶座、锡剧沙龙,配置戏迷表演所需的服装、道具、音响等基本设施设备。让普通百姓有自己表演的空间和舞台,由过去的欣赏型向目前的参与型转换。借助戏曲票友协会、国乐社等民间团队,经常性开展戏曲票友联谊活动,邀请苏锡常地区戏迷切磋技艺。

  同时,为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及活动的辐射面,在中心区域(明园广场、水韵公园、文化公园)精心打造户外大舞台,为全镇戏曲爱好者提供面向大众展示的机会,培育了“今朝你来唱”,广场锡剧展演等一批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自2011年起,专门聘请江阴锡剧团在中心小学开设小锡班,早期已经在幼儿园设立少儿戏曲基地,以“少儿戏曲基地”和“小锡班”的特色教育为载体,挖掘和发现戏曲苗子,着力培养优秀的小戏创作和表演人才。2014年,4名学员被江苏省戏曲学院录取。

  2015年,针对中老年戏迷开办形体表演培训班,要求戏迷不要停留在“自娱自乐”的演唱水平上,要敢于挑战与创新,要有自己的代表作,提高自身的整体艺术修养。多年来,共培养了庄铁生、袁彩凤、张斌龙、陈冰栩等57名优秀表演、创作人才。

  “陶都之都”丁蜀

  世上只有一把紫砂壶

  丁蜀镇因为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陶瓷产业兴旺发达而跻身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羡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宜兴市档案局副局长宗伟方向记者描述了丁蜀镇的两种陶器。他介绍,“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这句话目前已经成为宜兴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内容;“宜兴夜壶,独出一张嘴”这样的俚语也流传甚广。这两句话虽然不能相提并论,但至少说明,丁蜀镇是出产陶器的地方,并且因为陶瓷生产和销售而对城市形象传播产生长远影响。

  宜兴作为中国著名陶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脉厚重。“紫砂陶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兴紫砂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宜兴先后获得“世界制壶中心”、“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宜兴陶瓷文化,宜兴市委、市政府在2013年恢复举办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使陶文化真正成为宜兴的一张“世界名片”。此外,围绕陶瓷生产,宜兴拥有各类陶瓷生产企业700多家,家庭陶瓷作坊达到数千家,形成从原料探矿、开采、加工、运输、设计开模、制作、烧成、包装、销售、市场、科研教育等一条龙的产业链,宜兴陶瓷相关从业者已超过10万人。

  长期以来,“陶都之都在丁蜀”成为宜兴当地人的习惯说法。在丁蜀镇,紫砂器烧制历史悠久,器物种类齐全,窑址分布广泛,紫砂标本堆积丰富。这不仅为宜兴紫砂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也对宜兴紫砂文化传承扩散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如今,在丁蜀镇,私立的文化艺术场馆林立,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江南历史文化名镇最为显著的变化。

  蜀山古窑群薪火相传

  “中国的陶瓷之都不在少数,前些年曾经有南国陶都、北国陶都的争议。宜兴作为中国重要的陶瓷之都,只做不说,尊重各自表述。”宜兴市文广新局有关领导披露了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环节中的思路和态度。据了解,宜兴具有7000年制陶史。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南京博物院与宜兴陶瓷公司联合开展的窑址调查中,仅在丁蜀镇南山北麓,就发现汉代古窑址16处,说明宜兴窑口在当时就有了较大规模,古代即具备陶瓷之都的条件。近年来,宜兴结合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宜兴古窑展开学术研讨活动,梳理宜兴窑口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汉代宜兴陶瓷、六朝时期的宜兴青瓷、唐宋时期的宜兴陶瓷、明清时期的宜兴陶瓷这一承传和发展脉络。宜兴窑古代陶瓷的历史、制作工艺、文化特征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宜兴窑与中国古代陶瓷史的关联性等,都是中国陶瓷学术层面不可忽视的内容。

  就在几天前,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蒋苏荣还与工作人员一道冒着寒风细雨,踏访丁蜀镇蜀山古窑址。蜀山窑群位于蜀山脚下,蠡河边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蜀山窑群是宜兴烧造紫砂器的重要窑址遗存,从明代中后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薪火相传,窑火不绝,生产历史长达500余年,产品几乎涵盖明清时期宜兴陶瓷器的所有品种,各类品种齐全,时代特征鲜明,是研究明清时期宜兴陶瓷乃至中国陶瓷发展演变的宝库。

  (晚报记者 宋超 何小兵)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