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阴璜土一对父子工匠破解青铜镜透光之谜 受到专家称赞
2018-12-14 10:55:00  来源:江南晚报  
1
听新闻

  高手在民间,江阴璜土一对父子破解浇注古青铜明镜,受到专家称赞。

  民间冶铜虽各地都有,但大多设备简易,冶炼技术落后,往往只能铸造一些简单的日常用具,比如锅碗瓢铲、钉钩挂饰之类的家什器具。由于生活用品的更新升级,原先人们惯用的一些铜制品慢慢消失,曾经以铜制品为营生的手艺人或改行或歇业。

  璜土镇西贯村顾健民、顾振信父子二人,坚守铸铜技艺,研习古铜器铸造方法,成功地守住了这门艺术。上世纪70年代初,顾健民到常州有色金属铸造厂工作,后回到璜土老家,支起窑炉自主谋生。起初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铜勺、铲、香炉之类的家用铜器,好学上进的顾健民不满足于此,在雕塑高人的指导下,在自己家里悄悄建起了窑炉,开始琢磨和浇铸一些难度高、工艺复杂的铜制品。

  顾振信技校毕业后,到常州学开模,又到上海拜师学青铜器纹饰,浮雕制作。他将所学的铸铜本领与父亲的家传手艺相结合,肩负起家庭铸铜技艺的传承与探索重担。原先父亲不敢也不能做的一些复杂青铜器,顾振信敢想敢做了。来自各地的青铜器订单也慢慢多了起来,不仅如此,连上海博物馆的专家都亲自来到顾家,实地考察青铜技艺。

  青铜器的冶炼与铸造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整个过程有十几道工序。首先是描样,根据实物图样或客户要求,雕刻立体石膏,这道工序对绘画能力要求极高,要按照原样分毫不差绘制到石膏模上。接着开始制模和翻模,根据翻好的阳模再制出阴模。同样是石膏,将器型的阴模分成几块,中间漏空,用以灌蜡。蜡灌好分开外模,就得到了一个和真实器型一样的蜡模。青铜器的好坏从蜡模上就能判断出来。再将蜡模进行精细的修补、焊接。

  顾振信这次要做的是铜镜,他将焊接好的蜡模进行挂浆翻模,放入耐火泥和水玻璃混合的浆料中,利用水玻璃的黏性来撒上细沙,再沾入固化剂,再黏沙,这样反复直到耐火泥模完全成型。接着就是烘干,放入专门砌制的烘炉,十多小时的烘制,完全干透并带着温度,被安置在木箱中,围上石砂固定后才可以浇铸铜水。地炉中的火温在鼓风机的作用下已经烧得极高,铜液完全融化在石墨陶罐中,照着顾振信的判断:火候已到,是时候浇铸了。顾振信迅速而从容地开始起炉,滤去陶罐中的杂质,三人协作一同灌浆,这一套灌浆动作必须配合娴熟,否则前功尽弃。按照不同金属配比的沸腾铜液迅速灌入胎模内,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去冷却了。等胎体完全冷却后敲去铜坯外壳,露出铜件,此时的铜件与预想中的器物还有很大差别,它还需要进一步的切割和打磨,每道工序不可或缺。把铜镜从焊接的铜棒上切割下来,刀锉,接着手工磨锉,然后是水皮砂纸研磨,这道研磨工艺不仅耗时,而且耗力,但是这一环节恰恰是制好铜镜的关键步骤。最后再上机打磨、抛光。一面面饱浸顾氏父子心血的铜镜就这样被浇铸、打磨成型。

  由于顾健民父子二人的悉心揣摩,他们现在已经能成功恢复失传几百年的透光镜工艺。透光镜其实是镜背的花纹图案凹凸处厚薄不同,经凝固收缩而产生铸造应力,后经研磨使得镜面与镜背花纹之间产生相应的曲率,当强光照射到镜面后就产生了透光折射效果。这是对先人技术的传承,更是对传统技艺与文化的致敬与沿袭。

  民间有高人。顾氏父子一家,怡然自得地在农村乡下,琢磨和淬炼着自家的铸铜技艺,在青铜器的仿制上可以说是以假乱真。其铸造技艺赢得了多家知名博物馆专家的青睐和定件。

  (宋超、周箭)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