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从两本账看新农村巨变 一位老普查员眼里的白塔村40年
2018-11-29 09:17:00  来源:无锡日报  
1
听新闻

  任明初,今年77岁,地道的宜兴白塔村人,几十年里,他一直担任着村里普查员的工作。土地、房产两本账,任明初心里明白得很。他眼里的白塔村改革开放40年,得从这两本账里的数字变化说起。

  亩均粮食产量从400多斤到1000多斤,这是老任记忆里变化最大的一个数字。数字变化背后折射的是农村劳动力转换,上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民可自由分配自己的时间,不但粮食产量上来了,自己还能外出打工,富农新渠道一下打通。这一波口袋富,老任也没落下,“当时我借了2000元贷款买了宜兴的第一台榨油机。”老任呵呵笑了,不出几个月就还清了贷款,一年收入上万元。三年后,老任掏出多年积蓄改善了自家住房,一层小楼变成两层,每个子女都有了自己的房间。“当时砌新房的可不止我一家。就拿我们这里的下田舍组说吧,最早时一张瓦片都没有,改革开放后,三分之一的人家造起了小洋楼。”老任回忆。

  田间作物从水稻、小麦变成南天竹,亩均经济效益从不到一千上升为5万元。说到南天竹,老任便忍不住夸起村里的党总支书记欧阳华。欧阳华初到村里时,村里因交不起电费断电数月,百姓只能靠点煤油灯过日子。为了让白塔村百姓富起来,欧阳华几次外出考察,决定在村里推广种植南天竹。为了消除村民顾虑,他带领全村30多名党员干部成立种植高效农业党支部,各党员在承包地上带头种植南天竹。试验田的成功鼓足了百姓干劲,种植户从最初的零星几户发展到如今的250户,种植面积达1800亩,最高亩产收益达到10万元。南天竹成为白塔的“金牌产业”,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五年前,作为普查员,老任又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土地确权颁证。哪块田是谁家的,谁家面积多少,老任最清楚。相比10多年前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如今,这种依赖被逐渐淡化,土地成为农民手里的一个资产,更多的农民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交给种植大户管理。土地大面积流转催生了一批农业带头人,带动了白塔高效农业发展。“殷继华流转了近100亩土地、宁波流转了有50多亩……”老任掰着手指,列出了村里的“金牌”种植户。随着村里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白塔村踏上了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传统农业搭上了旅游快车,开拓了观光农业新路子,农业成为了有奔头的产业。如今,小小白塔村里聚集了苗木、樱花、茶叶、大米、茭白和特色瓜果等8大生态农业基地,有3个专业合作社,还办起了全国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经营带动了农民增收,观光旅游业吸引着农民就业。3年间村级经济实现了翻番,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8万元,年均增长25%,村民幸福指数与日俱增。截至目前,白塔村已累计销售农产品1亿多元,带动就业2000多人,辐射农户2000多家。

  眼下,搭上乡村游快车的还有百姓的农房,村民住宅从传统小楼到别墅农家院,人均面积节节攀升。“我们村的房子现在值钱得很,很多外来投资商都想租用我们的农房搞民宿。近三年里,我们已引进民间资金2.8亿元,这个数字村民都知道。”说到这,老任带劲儿了。但在这一点上,村里有规定。不是谁来都要,不能为我们村乡村旅游添彩的项目一律不收,百姓利益最大。除了为改善自家居住环境进行农房翻建外,不少村民有了经济头脑,加入了民宿经营队列。陈益民是第一位村民投资者,他把自家农房改造成两层别墅,并取名“牵稼园一号”,一经推出便受到许多游客追捧。如今,除陈益民外已有10多户村民在发展民宿。沿着村里的盘山公路走到村观景台,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山的东边,有庐、云芯山庄、竹香竹苑禅意民宿……一大批高端旅游项目依着山势一字排开;山的西边,公路沿着各个村民聚居点环抱绕行,昔日小山村正阔步奔向发展新时代。(记者蒋梦蝶)

标签:白塔;土地;南天竹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