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我家,人人都爱她。23日,本报一则《南禅寺人行天桥,到底“卡”在哪?》报道刊发后,迅速刷屏无锡“朋友圈”,引发了广大市民和网友的热烈讨论,大家踊跃献计献策,表达出对城市建设的关心与热爱。
细细阅读梳理“评论”后,记者发现网友意见分三派:一些网友赞成建人行天桥,认为这是当前缓解“人车争路”矛盾的最优方案;一些则反对建天桥,提倡建人行地道,最大程度减少对南禅寺景区的影响;第三派则认为更核心的问题是“中国式过马路”导致了拥堵,呼吁大家遵规守序,文明有礼出行。昨天,就这些网友意见和建议,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
赞成当前治堵“最经适”方案
专家:不仅资金投入相对少,而且建造施工对周边交通的影响最小
@夜晴星河出:应建一座有无锡人文底蕴的天桥。建隧道投资大,保障安全难度大。天桥最好设计成环形或半月形,辐射多个出入口,还得加装电梯,方便老人上下。
@人在路上:设计上可以参照上海徐家汇的天桥和陆家嘴的天桥,还需要将地面路口封闭,栏杆造高些,实现人车分流.
@仁仁:考虑建设成本和这一路段行人老者居多的情况,建议建电动扶梯式人行过街天桥。天桥坡度、台阶层高设计平缓些。高峰时可开电梯,夜间及行人少时关闭。
“‘纠结’了那么多年,建天桥还是当前最经济适用的治堵方案。”我市一位城建专家直言,“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选择地下通道方案,将会面临无锡地下水位低、市中心大量地下管网迁移等问题,而造人行天桥,没有这些烦恼,施工对周边交通的影响相对较小。中设设计集团副总规划师邓润飞介绍,天桥的设计造价要视其规模、结构,如是全钢结构还是混凝土结构等而定,但即便除去上述影响因素,由于开挖地下通道,要涉及地下作业,后期还要支付通风、照明等设施的维护费用等,在同样地段建设地下通道的成本一般是建天桥的2至3倍。此外,城建专家还呼吁,建天桥最要紧的是人性化设计,不要给行人“添堵”;天桥的设计需与周边环境融合;希望多部门合力,能尽快拿出一份精细的设计方案,并广泛吸纳人民智慧。
反对影响景观,可建地下通道
地铁集团:1号线南禅寺站的8个出入口已开通,8号口可通往南禅寺景区
@长广溪:无论建什么形式的天桥,都会影响南禅寺周边的景观,建地下通道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把地铁1号线南禅寺站的地下通道与南禅市地下商场打通,形成多个出入口。三阳广场站纵横交错的地下通道就是很好的例子。
@王光宇:当年修建地铁1号线南禅寺站,规划各出入口的时候,为何不一并考虑?
@梁溪程家:造天桥不是解决道路通行的优选方案。现在是老龄化社会,本身老人的岁数都大了,腿脚不灵便,难道还要他们爬楼梯吗?上海早些年建设的不少天桥都在拆除,无锡市区有建天桥的必要吗?建好的天桥会有多少人走?如梅园、梁溪大桥西堍等地的天桥使用频率高吗?主管部门在设计交通方案时首先应考虑给市民出行带来方便。
@把酒临风:建个环岛加下沉式广场不行吗?像上海杨浦区五角场那样。
若建人行地下通道,能与地铁通道打通相连吗?答案是可以。无锡地铁集团相关人士透露,地铁1号线南禅寺站的8个出入口已全部开通,其中8号口可通往南禅寺景区,分流了部分过街行人。目前南禅寺地铁站出入口并没有辐射到最拥堵路段——解放南路新生路路口至槐古支路路口。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南禅寺地铁站建造之初,地铁集团就在该站预留了一个出入口,该出入口具有在地下向无锡国旅地块打开的“结构条件”。设想一下,如果槐古支路路口至新生路路口的地下通道打通,就具有了与地铁出入口相连的可能,市民就可从地铁通道直接走到朝阳市场。
反对建人行天桥的网民中,还有一些声音与公交资源调整有关。
@吴文产:在羊腰湾路建跨运河桥至朝阳市场,这是上策。建议在羊腰湾路设多线路公交车站,这样可以同时缓解跃进桥及向阳北路的交通压力。
市公建中心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若微循环方案实施后,公交站台的布点也应作相应调整,应考虑分散于槐古支路口、百岁坊巷口、南禅寺大门口等,避免过于集中于槐古支路路口,以起到分流的效果。
倡导秩序不讲规矩建啥都没用
交警部门:新生路路口至槐古支路路口段设置了多组红绿灯,人车都能红灯停、绿灯行
@海阔天空:对于习惯不守规则的人,不管造啥都是没用的。地铁南禅寺站早就建好了,从地下完全可以过马路,守规矩的、要安全的完全可以从地下走。不守规矩的,你就是造了天桥,他还是要闯红灯。
@丁香:这一块的交通问题令人头疼,一言难尽。有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因素,有主观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的因素。个人认为,朝阳菜市场可以考虑搬迁,就像原先建筑路的水产市场一样,影响交通、影响周边市民了,就搬迁,现在不是一样也很红火?
@花雨满天:哪都有不自觉的人,倒不如来一个贴心的交警。当年“协警老秦”成“网红”,就是因为他微笑镇定地指挥庞大的人流穿行过街。
无秩序的过街行为,是造成该路段拥堵的主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呼吁大家提升文明素养,争当文明有礼出行人。目前,交警部门已在新生路路口至槐古支路路口段设置了多组红绿灯,只要人车都能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交通拥堵就能得到缓解。
本报记者马雪梅王怡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