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24日无锡讯 今年以来,通讯网络诈骗案件日益呈现高发态势。园区派出所从本地发案实际情况出发,细致分析规律,认真研究对策,在强化组织推进、细分受害人群、拓宽防范渠道和创新宣传内容等多点发力,采取“分众化、多样化、对象化”的防范宣传新举措。
强化组织推进,层层落实防范宣传责任。
园区所通过多次召开社区民警专项工作会议,使民警充分认识到通讯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和防范宣传的重要性,立足源头预防,通过增强群众自身防范意识和能力。建立起所长主抓,治安副所长直接负责,各社区民警具体落实的社区责任制,把通讯网络诈骗防范宣传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确保防范宣传工作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形成有人抓、有人管、人人干的良好局面。同时园区派出所通过以考评促工作的方法,制定通讯网络诈骗专项考核制度,建立奖惩激励长效机制,把防范宣传工作纳入社区民警日常考核之中。以案件受害人工作单位、居住地、汇款地的次序关联社区,按照优先关联的原则每月对各社区民警进行考核,确保每起案件责任倒查到民警,“倒逼”民警踏实有效的开展防范宣传工作,推动防范宣传工作的整体上台阶。
发力细分受众,“分众化”设计防范宣传群体。
园区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将宣传工作的立足点从“以我为主”变为“以人为本”,将警民传受关系从“传者中心”变为“受众中心”。园区所对通讯网络诈骗受侵害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差异化分析,突出了最易被通讯网络诈骗的两类人群,17至37岁的低学历农民工群体,以女性为主的中老年群体。针对这两类群体不同的差异性、选择性、多样性的信息需求,量身打造“分众化”宣传方式。针对中青年农民工群体开展以工作单位为抓手的宣传方式。利用企业内各种员工聚集的时机,通过“岗前五分钟”、法制互动讲堂等一系列宣传方式,将防范宣传知识刻进每位员工脑中。将防范宣传材料送进每一间车间,每一幢宿舍,每一位员工手中,确保人人知晓。针对中老年群体开展以居住地为抓手的宣传方式。根据中老年群体的普遍作息时间认真进行入户走访宣传,给每户居民发放含六防宣传及警民联系卡的“致居民的一封信”。利用楼道、小区宣传栏及电子屏幕张贴防电信、网络诈骗知识。重点深入老年人活动室、棋牌室、烟酒店等中老年人聚集处,讲授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和防范诈骗的方法,把宣传防范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有居民活动的地方,不留死角。
发力拓宽渠道,“多样化”搭建防范宣传平台。
在新形势下,常规使用的“发传单、贴标语、出版报”等宣传“老手法”对群众来说,存在形式单一、覆盖面窄,内容索然无味,群众兴趣不高的缺点,所起的宣传作用极为有限。因此,园区所改变宣传形式,弱化教化作用,从民警单向地向群众“推销”宣传内容,走向警民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更加注重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和收集反馈,多样化搭建防范宣传平台,在强化警民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宣传质量。针对银行操作是大多数通讯网络诈骗案件最后环节这一现实情况,园区所至辖区内银行上门宣传,开展“警银联手防诈骗”活动。在银行网点醒目处张贴警方提示、摆放防诈骗警示牌、发放宣传单;动员银行大堂经理、保安、柜面工作人员对异地大额汇款,特别是中老年人群汇款严格把好汇款关,切实卡住最关键的汇款环节,谨防群众上当受骗。针对微信这一交流沟通工具已成为时下受众面最广泛的信息传递平台,园区所鼓励社区民警向辖区群众公开微信帐号,邀请群众及企业员工关注,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各类案例分析及防范知识。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宣传内容逐渐渗透至群众心里,使宣传工作真正做到立体化、全方位覆盖。
发力创新形式,“对象化”编排防范宣传内容。
在宣传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方面,园区所从重视宣传的广度和强度转变为重视宣传的深度和效度,关心群众需求,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刚性灌输,避免直接的说教和过度宣传的负面效果,用“寓教于乐”的柔性渗透,达到宣传内容直达人心的程度和效果。了解受众“要我说什么”。将宣传需要和群众对信息的需求统一起来,除了“我要说什么”,更多的是了解受众“要我说什么”。在走访工作中了解受众关注热点及存在的疑虑,将群众需求整合进宣传内容,提高自身吸引力和受众关注度。真正思索“要我怎么说”。摒弃“我说你听”的政府口吻,将宣传语言从官方语言向群众口语转变,真正思索“要我怎么说”,大胆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流行词、网络语撰写宣传材料,将“讲故事”和“讲道理”结合起来,用生动的语言贴近群众,起到耳目一新、深入人心的效果。充分考虑“让谁来说”。在“让谁来说”这个宣传主体问题上,不再局限于警方一家,尝试重心下移、延伸触角,让群众成为最好的宣传者,如让被短信诈骗的受害人在警民恳谈会上讲述自身案例和切身体会,增强群众思想震动,提升宣传效果。(刘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