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宜兴:托起陶都人“稳稳的幸福”
2018-10-24 17:0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高质量发展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发展。如何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最接地气”的目标?如何在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人掉队,让大家走得更稳更好?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些年,宜兴未有一刻放松探索、追寻和努力!夯基础、补短板、创优势……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心尽情实施“民生工程”,全心全意办好群众“心头事”,托底民生的保障网越织越牢,城市长效常态管理的步伐迈得日益坚实有力,全方位民生“大礼包”的暖意融融,托起了百万陶都群众“稳稳的幸福”。

  民生工程建设,筑牢群众幸福生活“硬保障”

  民生工程是实现群众美好生活愿望的幸福载体,是市委、市政府对民生幸福承诺最温暖的践行。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今年是宜兴健康卫生事业大发展的一年。位于环科园的宜兴市120急救中心,承担着全市的院前急救重任。中心今年建成后,下设城南和城北两个直属分站,负责城区日常院前急救任务;还以区域中心医院为依托,建立了6个急救网络分站。一个以市急救中心为龙头,急救网络分站为基础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在同一主体建筑内,今年6月,市红十字会血站完成搬迁。眼下,血站严格按照最新技术规范,配置血液采集、检测、分离、贮存和供应等环节流程和检测设备,实现了采供血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市第五人民医院建成投用,市医疗卫生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和桥医院新院区开工……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宜兴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保障水平将实现大幅度提升,从而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完善城市功能,事关城市现代化和居民获得感。今年“六一”儿童节,宜兴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在寸土寸金的东氿新城,宜兴首座将儿童作为主要受众、将“快乐嬉戏”作为主题的城市广场——枫隐广场向社会开放,受到广大市民尤其是孩子们的欢迎。一个月后,广场附近的枫隐路西侧景观工程又开门迎客,该工程将交流互动、休憩等宜居、活力元素融入设计中,打造了绿色、文化与现代功能融于一体的城市休闲空间,给广大市民新增了一个休闲好去处。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好消息也不断传来,陶都路主路、老104国道徐宜段基本建成通车,青墩河公园启动建设……城市宜居品质日益彰显,功能进一步完善。

  回顾近三年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的安排,无不集中体现了宜兴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弥补城建的“弱项”和“短板”。眼下,宜兴城市建设正向精细精美、更有承载力的内涵提升转变,各项工程推进也不断加速。这些工程涉及交通出行、宜居环境、文化教育、健身休闲等群众呼声较高、建设需求迫切的领域。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城市渐入佳境、未来美好可期。

  办好民生实事,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更加多样化。除了推进工程建设,宜兴还持续把实现各类“软目标”作为重要任务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不遗余力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

  “和往年相比,本年度实事项目涉及面更广,更贴近群众的实际需求,更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说,近年来,尽管宏观形势严峻,但过着“紧日子”的政府,在涉及民生实事时,始终保持着一以贯之的真诚、细心与“大方”。如今年,宜兴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总投资7.95亿元、改造2763套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创了纪录。在持续投入、快速推进下,桩桩件件的民生实事都办到了百姓心坎上。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宜兴计划新增就业岗位30000个,全市劳动力实现就业20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人等。截至目前,宜兴已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实现就业2.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87人。养老是民生之要。制定出台《宜兴市开展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今年下半年开始,宜兴两家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为符合居家养老援助服务条件的困难、高龄老年人每月提供免费上门服务。老人一旦有需要,便可致电服务机构,享受到点对点“菜单式”定制服务。预计今年年内,援助服务将覆盖约3.1万名老人。

  点点滴滴系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宜兴既注重谋划长远,集中力量解决保障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又注重精准施策,紧跟时代与城市发展,重视解决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热点小事”。近年来,宜兴广泛建立各类民生大数据平台,开展数据分类统计、智能分析和智慧服务等,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今年实事项目中,宜兴的“互联网+社区便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已顺利投入试运行,并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使社区便民服务更人性化、规范化、透明化;开展“文明宜兴 文化惠民”宜兴市文化服务新行动项目,数十场镇际互动与民间文艺团队演出活动,在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四处播下文明的“种子”,为文明宜兴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提升文明指数,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斑马线上,行人过马路,机动车会主动礼让;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已成为市民自觉;遇到困难,轻松就能找到志愿者……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来到宜兴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这里不仅山清水秀、城市干净整洁,这里的人也分外“美”。在日复一日、始终如一的精雕细琢下,宜兴城市形象不断优化,精神文明建设正逐渐形成聚变效应。

  去年,宜兴以全国第七、江苏省第二的优异成绩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最有价值的城市综合性荣誉,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创城为了谁?陶都从创建之初便给出了答案——全体市民。今年,宜兴又召开文明城市常态长效管理工作推进会,要求进一步在补短补软、攻坚克难中提升创建成效,坚持“小中见大”“久久为功”,用“绣花功夫”让文明城市建设成为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民生工程。

  小区是市民生活的家园,最能真实反映文明成果。这几年,随着全市各老旧小区改造和各项整治、宣传工作的展开,小区面貌大变样,居民文明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宜城街道东山新村菜场边,以往“老大难”的占道经营已销声匿迹;新街街道龙泽苑小区内,机动车停放井然有序;屺亭街道广汇花苑3期小区内,楼道内乱堆放的现象未见明显反弹……文明意识的提升,同样体现在交通秩序持续向好上。今年,宜兴不断将严管路延伸到城区背街小巷、乡镇主要干道;市公安部门每天组织150多名警力上路,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严查违法行为;市级机关党工委、团市委、义工联等继续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进行文明交通劝导……全市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广大市民对交通秩序的满意度、对交通法规的遵从度显著提升。

  文明道德扎根于社会土壤,必须营造良好环境。为了更好地发挥好人善举对文明理念养成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宜兴不断加大对道德模范的培养引导,并开展各级好人选树宣传活动,广大市民的行为之美与宜兴城市文明之美,实现了“同频共振”。今年9月,市盲人协会副主席、市王俊盲人保健按摩院负责人王俊作为助人为乐典型,被评为“中国好人”。至此,宜兴已涌现出13位“中国好人”、26位“江苏好人”、92位“无锡好人”、215位“陶都好人”。从盆景到风景,从风景到风尚,宜兴人正在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着“向上、向善、向美”。

  在好人数量不断上升的同时,好人受到的礼遇也在相应升级。近年来,宜兴积极鼓励市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根据服务内容和时长给予相应奖励。这一系列礼遇措施激发了广大市民参与志愿文明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宜兴有注册义工19383人,累计工时20.96万小时。如今的陶都大地上,不论社区、车站、广场,还是商业中心、景区景点,都能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

  (供稿 李 震 郑莹媛)

标签:幸福生活;宜兴;硬保障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