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探索乡村振兴的“宜兴经验”
2018-10-24 17:0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村前绿树掩映、小溪流淌;村中曲径幽幽、奇花吐艳,往日的废弃地变成荷香鱼欢的生态池,房前屋后翠竹环绕,无害化公厕和健身器械分布在整洁的道路两旁;历史遗存被整修成了文化景点……“移步举目皆为画”,这是近日记者在宜兴张渚镇南门村看到的景象,也最能代表着宜兴的美丽乡村。

  “无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大的战场在宜兴、最大的短板在宜兴、最大的潜力也在宜兴”,“宜兴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宜兴的振兴战略”,带着这样一个思路,宜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瞄准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关键问题,大力解放思想、持续攻坚克难,推动乡村振兴造福农村群众,探索乡村振兴的“宜兴经验”。

  产业兴

  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红岭茶场,过去以出产红碎茶闻名。近年来,茶场虽然引进新设备,更新茶品种,但是受天气情况、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利润微薄。2010年,大学毕业的徐文强从其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后,依托宜南山区良好的生态禀赋,在茶场内因地制宜开发体验式旅游项目,不仅建起了集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农家乐,还让游客亲身体验采茶、制茶、制壶的过程,每年吸引游客近万人次。

  近年来,宜兴积极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加快把休闲、旅游、农业生产及村庄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农民在劳动,市民在休闲,游客来观光”的生动局面。目前,宜兴拥有各类休闲农业点(含农家乐)总计500多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千万人次。

  镜头切换至杨巷稻米一二三产融合项目。依托金裕穗等涉农单位实施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稻米产业试点项目平台,去年杨巷镇的邬泉村成功脱贫。如今,村里的耕地已被整合成高标准农田,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有2条全自动育秧流水线、20台(套)大型农机、16组烘干机,俨然一个“农机王国”。基地水稻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和普通农户相比,亩均节约劳力成本40余元,农药化肥成本每亩减少50余元。此外,土地流转后,农民不仅可以每年拿到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能成为“农业工人”增加收入。除此以外,围绕农业产业转型,瞄准打造稻米、蔬菜、竹制品等5个10亿级特色产业目标,分类制定推进计划,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实施“百企建百园”工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新型主体培育,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广袤田野“接二连三”,有效促进了宜兴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引领更多农民介入农产品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催生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尤其是第二、三产业经营收入以及转让土地经营权等收益的增加,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去年,宜兴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万元,增幅继续超过城镇居民。

  生态美

  绘出乡村幸福画卷

  在丁蜀镇三洞桥村附近有这样一处“桃花源”,草木葱翠、鸟语花香,供人休憩的观望台伫立在广袤田间……远离城市的喧嚣,弥漫着自然的气息。占地近千亩的莲花荡农场位于丁蜀镇东南部,地处该镇四条省级入湖河道之一的乌溪港上游区域。农场负责人范伯华感叹地介绍说,过去这里猪舍连排、鱼塘成片,环境脏乱差。按照“治太保源”和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需要,该镇从2011年起对该区域实施环境整治,并从三洞桥村、周墅社区等流转土地,打造莲花荡农场。改造中,该镇注重区域内优美独特的田园、山水、农耕文化景观的营造,将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田园风光与现代风情进行合理结合,打造集生态、休闲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今年,“丁蜀镇莲花荡农场及周边环境改造项目”入选省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单方面成就最高奖项——“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

  围绕“打造全省最美丽乡村”等目标,依托国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等创建,宜兴启动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一系列行动,重点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搭乱建、河道沟塘治理等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累计完成3000多个自然村的整治,创建成200多个“三星级康居乡村”。同时,高标准完成10多个老集镇的提升改造,有力回应了群众诉求。周铁镇等喜摘“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美村镇”等称号,张阳村成为宜兴首个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在环境整治中,宜兴坚守生态红线,积极开展长效管理,注重针对不同村庄、区域分类指导,提出不同的建设方案,最大限度地放大亮点,争创特色。近年来,宜兴重点实践“旅游服务型”“水乡风情型”“山村风貌型”“田园风光型”等类型的农村形态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村容村貌。并且,结合村庄自然生态、人文特质等元素不断创新,充分挖掘内涵、打造特色,彰显乡村独特魅力。2017年,丁蜀、官林、湖㳇成功入选无锡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示范镇重点培育名单,在首批命名的25个“无锡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宜兴有9个村成功入选。今年起,宜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力争5个自然村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推进农村房屋翻建改造工作,优化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村庄环境形象提档升级。

  乡风好

  焕发农村精气神

  美丽乡村建设强了村庄筋骨,乡风品牌的打造像是流入村庄的新鲜血液,为农村带来了一股精气神,培养出一批“新型农民”。徐舍镇美栖村自从打造“美德文化”后,“轻”了不少。村干部肩上的担子“轻”了,最头疼的农村河道等环境问题终于宣告结束,再也不用为一只鸡、一袋垃圾走访多次;村民之间的距离“亲”了,再也不用为了一堵围墙、一堆稻草闹矛盾。“住有美居、行有美德,乡风品牌建设诞生了一批群众道德楷模。”村书记宗华东说。村民宗良年是村里的“和事老”,他在自家设立了一间“村民驿站”,每天下午,村民有空就来说说家长里短,喜事一起分享,矛盾一并开解,实在解决不了的就由老宗反映到村里。如今,在宜兴农村,围绕乡风主题,开展乡风评议,最美村民、好媳妇、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已成为常态,一批农民楷模悄然诞生。

  就在农村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中,文化成了文明乡风的“催化剂”,富了百姓脑袋,又富百姓口袋。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湖镇洑西村接待住宿游客4500人,人数再一次破纪录。大客流下,交通指引、环境维护等村级管理问题全由150名村民志愿者承担。村民越来越强的服务意识便源于“诚敬文化”的培育。“诚以修身、敬以兴业,我们洑西村做民宿的,诚敬就是金钱。”村民周梅芳笑着说。这几年里,村里的民宿从最初的20多家增长到了60家,但游客投诉却始终为零。其中80%的经营户都挂上了“诚信经营户”招牌,这块牌子也是经营户对外揽客的头号招牌。4月,何娅萍的民宿正式营业,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签下“诚敬公约”,学习诚敬经营典型。

  近年来,通过“陶都美丽乡村”建设,赋予了村庄独特的形和貌,农村日益成为农民群众的生活乐园,但如何引导农民守护美丽乡村,塑造精神家园亟需解决。通过实践,宜兴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文明乡风沐农家——家园守护行动”为抓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宜兴模式”,培育了90个乡风文明特色村。

  眼下,宜兴已启动新一轮“一村一文化”三年行动计划,新计划除了每年培育20个特色村庄、打造2个以上乡风文明示范村外,还将从智慧村镇建设、移风易俗等方面着手,致力打造“升级版”宜兴乡村文化品牌,推动乡村振兴。

  农民富

  农村经济迈大步

  乾元村曾是我市一个亿元村,但从1998年起,受各方因素制约,村级经济逐年萎缩。2006年,宗汉平就任乾元村党总支书记。面对这个位于竹海深处的经济薄弱村,如何找准出路、带领村民尽快脱贫?2014年,宗汉平等村党总支部一班人决定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带领村民吃“旅游饭”。第二年,宗汉平就带领11名村民投资650万元,成立幸福乾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制定了详细的旅游发展方案。去年,乾元村的“旅游地图”揭开了神秘面纱,宗汉平又引导村民投资建设了不少旅游配套项目。短短几年,不少村民尝到了参与旅游建设的甜头。去年,乾元村村级可分配收入达247万元,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近年来,宜兴实施农村、社区及“两新”组织“雁阵计划”,坚持以“头雁领飞”带动“群雁齐飞”,精准选育、精细把控、精心提炼,为基层党建“头雁方阵”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批能力强、口碑好的村书记脱颖而出,成为推进强村富民的“主心骨”。去年,围绕推进落实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宜兴又有35个村、10个社区党组织成功入围无锡市首批村、社区“雁阵计划”。同时,全市有25个薄弱村成功脱困转化。“头雁效应”,不仅赢得了一片掌声、凝聚了一片民心,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发展路径。

  针对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今年,宜兴调整了脱困转化思路和举措,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一方面,以综合性奖补进行“输血”,力争到2019年,所有村稳定性收入均达200万元以上,用两年时间高质量完成薄弱村脱贫任务。另一方面,以竞争性立项促进“造血”。市级加大竞争性立项扶持力度,鼓励各村自力更生实施致富项目。对经评审立项后的村级经营性项目,按实际投资额30%的比例、上限不超过200万元的原则进行奖补,鼓励薄弱村激发内在潜能,强化造血机能。

标签:宜兴;乡村;村民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