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宜兴:匠心筑就魅力“宜居家园”
2018-10-24 17: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城市承载的“家园梦想”,从气势恢宏的现代化新城,到整洁有序的老旧城区;从景色宜人的城市“会客厅”,到沁人心脾的景区绿地;从高速快捷的宁杭高铁,到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近年来,宜兴进一步围绕“宜”“兴”二字做文章,突出资源禀赋,发挥生态优势,加强风貌塑造,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日益优化,一座依山傍水、管理有序、独具风韵的文明、生态、宜居之城正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守生态红线,做好绿色发展的“加减法”

  保护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宜兴按照产业强市的战略布局,大步伐推进绿色发展,花力气守护生态红线,生态宜兴逐渐成为城市的另一张靓丽名片。

  宜兴地处太湖上游、流域下游的特殊区位,承担着保护太湖水环境的特殊使命。近年来,为彻底告别“以环境换增长”旧模式,宜兴连续多年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扩张,深入开展小化工、琉璃瓦、水泥机立窑等专项整治行动。尤其是2016年12月,省委、省政府部署“263”专项行动,要求“全力打赢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以来,宜兴更是将“263”专项行动作为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重大契机,动员和带领全市上下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做好环境治理的“加法”和“减法”,努力打造生态优先、治理当先、成效领先、全省率先的生态保护引领区。今年已关停化工生产企业47家,累计签约关停255家,上报关停223家,通过验收187家,力争在10月底全面完成两年关停目标任务,同时明确太湖一级区在2020年前基本建成“无化区”的最终目标。

  做好“减法”是做“加法”的前提和基础,在“263”专项行动中,市环保部门将守护生态红线作为一份政治责任来完成,启动“绿刃”环保专项行动,瞄准“散乱污”企业,实施分类整治措施,坚决打掉污染区域环境的“罪魁祸首”;市农林部门实施“农田休耕”制度,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严格控制太湖一级保护区水产养殖规模,切实消减农业面源污染;市公用事业部门则加快实施一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提升垃圾焚烧发电能力,改善城乡环境。截至目前,近年来,宜兴累计完成污水纳管18000多户。全市所有新建生活小区和90%的老小区实现了雨污分流,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6%,镇区污水处理率达86%。宜兴禁养区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100%实现关停退养。

  “减法”逐步落实,为做优“加法”积蓄了空间。在强攻项目建设、加快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宜兴着力引导企业绿色转型、提升质量效益,特别是在新能源、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全力招引符合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以更优的增量,为宜兴发展提供支撑。与此同时,牢固确立“民生环保”理念,坚持把生态建设投入作为基础保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花大力气解决了一批涉及公共利益的环境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群众身边的异味、噪音、废气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百万陶都市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据统计,目前,宜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60亿元,实施治太项目超1000只,新、改建污水处理厂11座,新建污水主支管网超1500公里,构建了覆盖城乡的环保基础设施体系。

  做足全域旅游,特色板块争奇斗艳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正在加速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选项,简单的景区景点打卡式游玩显然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全域旅游成为发展大势。2016年11月,宜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自此,宜兴紧紧围绕把宜兴建成长三角著名旅游城市、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和生态文化旅游胜地的目标,打造“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品牌新形象,在全域旅游建设上快马扬鞭,“处处是风景、行行加旅游、时时可旅游”的美好愿景正在陶都大地逐步清晰起来。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在竹海风景区、善卷洞景区等老牌景区游人如织的同时,今年9月开业的江南荷田风景区、焕然一新的紫海薰衣草庄园等也成为旅游市场的新亮点。仅长假七天,全域旅游数据中心监测统计的全市游客接待总量近140万人次。如今,到宜兴游竹海、赏溶洞、学陶艺、看茶园、休闲度假、乐享“陶式生活”的游客越来越多。据统计,今年1-8月,宜兴接待游客1905.09万人次,同比增长7.96%。

  “遍地开花”这一全域旅游效益的显现,正是得益于各版块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以及跨产业的结合。今年1月,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宜兴阳羡国家旅游度假区,依托良好的生态风貌打造的茶旅风情季和山地半程马拉松等赛事,让度假区成了知名的网红目的地;借助梁祝爱情故事这一文化品牌,张渚接连举办了“中国宜兴梁祝文化旅游节暨观蝶节”“梁祝爱情文化节”,让张渚“爱情”这张名片深入人心;芳桥街道则与运动相结合,目连节期间,“速度与激情”的水上摩托艇大赛还历历在目,9月,一群国家单板滑雪集训队又被吸引到这跨界跨项训练,让芳桥美名再次远播。此外,丁蜀镇的紫砂体验、徐舍镇的农业观光等也都呈现出各自的风采,各个板块都主动进入了全域旅游这张网。

  良好的现状是产业稳固的基石,优质的项目则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全域旅游这盘棋要活起来,少不了旅游项目的持续推进。今年8月,位于张渚镇的总投资130亿元的窑湖小镇度假区项目开工建设;今年9月,由恩公岭文化园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在西渚兴建的蝴蝶泉精品酒店项目奠基;目前,位于宜兴阳羡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雅达健康生态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已初显风貌;水墨田园温泉度假酒店、颐生园休闲度假村等项目正在不断完善配套设施……这一系列旅游项目的快速推进,正汇聚成宜兴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澎湃动力。

  打响文化品牌

  再现“历史遗珠”新光华

  每个城市的美丽各不相同,千年陶都,更有着自己独特的美丽“表情”。在宜兴,传统文化散发着现代清香,历史文化元素融入了城市建设,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城市精神培育的全过程。守护文脉、传承传统、创新突破……一颗颗“历史遗珠”呼应了时代新发展,成功展露出新光华。

  拾起历史文化遗存,不仅要做好保护工作,更要让“遗珠”绽放新光华。近年来,宜兴通过各类特色活动,不断扩大历史文化影响力,全面打响了陶都历史文化品牌。市文广新局、旅游园林管理局等单位,充分调动社会优质资源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等活动。丁蜀、西渚、太华等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成功打响了陶瓷、禅德等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全市1000多支民间传统曲艺社团、文艺团队也积极奔赴社区校园,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得力的传承人队伍,近年来,宜兴还建立起了多梯队的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并逐步建立起传承人培育指标体系和传承谱系,推动构建高效、可持续的非遗传承机制。尤其针对宜兴非遗保护传承的重点项目——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宜兴鼓励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家庭传承、参与学校教学、开设培训班、建立工作室、投资企业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艺传承。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积极走进社区、学校,传承非遗文化。“宜兴手工刻纸”非遗项目传承人芮柏芝在鲸塘小学、烟林中学开设刻纸兴趣班;宜兴糕粽团圆制作技艺传承人黄文玲在致力研发新品的同时,还定期在丁蜀镇蠡墅社区教孩子和家长动手制作面人,进一步提升糕粽团圆的社会影响力。

  (供稿 赵 辉 孙斐斐)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