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28日无锡讯 为推动江苏省全民阅读工作顺利深入开展,挖掘具有时代价值、江苏符号、地域特色的阅读遗存和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书香江苏建设和高校书香校园建设,今年7月至8月,由江南大学大学生记者团18位同学组成的“书山拾遗实践团”分赴无锡、苏州和南京三地,对藏书楼、书局、书院、县学、状元宅第等10处阅读遗存进行走访调研。
据《江苏阅读遗存》一书记载,无锡市内的阅读遗存十分丰富,因此团队将无锡作为活动的首发站,于7月赴无锡县学旧址、二泉书院、东林书院、碧山吟社等地实地寻访。置身于无锡县学旧址——这座无锡古代唯一的正规官立学校,看着陈列的70余块碑刻和两侧印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仿佛看到当年无锡各处学子聚集于此勤思苦学的样子,团队成员们纷纷感叹“自古江南出才子”所言非虚。在二泉书院,实践团了解到四百多年前,号“二泉山人”的明代官员、著名藏书家邵宝就是在这里静坐点读易经,俯察仰观,在天地之间追求学问之真谛。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时期,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在此讲学,后明代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碧山吟社是本次实践活动无锡站的最后一站,据工作人员介绍,碧山吟社是秦观后人秦旭创立、由十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组成的“文化沙龙”,他们常在此处吟诗作对,共赏风月。时至今日,无锡的古诗爱好者也常常聚集在此处,你吟我赋,好不快哉。
8月,实践团赶赴苏州进行实践调研,首站来到了清代顾文斌先生的私家藏书楼——过云楼。作为著名的阅读遗址,过云楼素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所藏近 500册流传有序、保存完好的珍贵古籍,其中,宋刻本《锦绣万花谷》令人印象尤为深刻,它是宋时天文地理和人文风情等各类书籍的集成,被称为“过云楼藏书第一宝”,这使得大家对宋时贵族世家的藏书之风与学者潜心研学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次日,在位于潘世恩故居的苏州状元博物馆内,大家领略了何为“姑苏状元甲天下”。据记载,苏州历史上共产生了45位文状元、5位武状元。其中,25岁中状元的潘世恩成就斐然,风光无两。他于乾隆五十八年高中状元,后来一路升迁,成为一代名臣。临近苏州状元博物馆的百年文学山房,是一家百年书店,书店虽小,种类繁多。在那里,大家见到了书店第三代传人江澄波老先生,他已九十三岁高龄,一辈子与古书为伍,如今仍坚持阅读。这里环境清幽又常常举办文化活动,是苏州人读书的好去处。
南京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大家通过长长的坡道环绕而下,在漫步中逐渐远离喧嚣,开始体验当年科举路途的艰辛。“贡院赴考、号舍百态、鱼跃龙门”的多媒体短片、浮空投影影片《千年科举梦》、试卷金榜等700余件珍贵文物……成员们徜徉其中,收获颇丰。藏经楼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茫茫林海中,现为孙中山纪念馆,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1934年由冯玉祥将军通过中国佛教协会募资建成,因藏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经典著作而得名。楼内珍藏孙中山先生的经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贵史料,行医广州所用的医用物品仿制品、开展革命时的亲笔书信、与宋庆龄的一纸婚书、“国事家事致苏俄”的三封遗书……丰富的史料、工作人员的详细解说,让大家真正走近了“革命先驱”孙中山,看到了一个有报国之心和民生情怀的真实的孙中山。中华书局旧址,如今已成为南京现存最老的书店——古籍书店,常常吸引市民慕名前来阅读购买古籍,是一道让人怀旧的人文美景……
实践结束,踏上归途,一路上大家还在回味那些亲身走访的阅读遗存。“就好像与古时的读书人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当年他们读书的样子一定很美。”实践团成员朱梓文说道。的确,阅读遗存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凝结,带我们走近一个地区特有的阅读风貌和文化底蕴。作为当代读书人,不仅要了解这些阅读遗存的历史与故事,更要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使其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吴萍 李思语 王晏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