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马山餐厨垃圾处置站一期试运行满月,然而每天可处理餐厨垃圾10吨左右的设备完全“吃不饱”,一个月来处理总量不到5吨。显然,该餐厨垃圾处置站并未达到最大化利用。是餐厨垃圾减少了吗?
在餐厨垃圾处置站内,记者看到接料仓内的餐厨垃圾量不到总容量的五分之一,机器还没有开机处理。工作人员称,不是不处理,而是这点垃圾量几分钟内就能处理完,开一次机处理这么点,实在太浪费。
“原本以为之前的实验,已经为后面的收运打下了基础,但没想到还是事与愿违。”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环卫所所长王珂伟无奈道,之前还专门进行了一年半的实验型试运行,有7家餐饮酒店的餐厨垃圾在建立的小型餐厨垃圾处理站里进行处理。但等到上马试运行了,1个月只对接了6家马山地区的餐饮酒店、企事业单位,日处理量只有几百斤,跟设计的每天10吨的处理量相差甚远。
实际处理量与设计量有这么大的落差,设计时的考虑是否“过高预估”?并不是。滨湖区2016年在全市率先试点餐厨垃圾再生利用,马山街道日处理量为2吨的小型餐厨垃圾站投入运行。之后马山全域的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摆上了日程,计划至2020年底,总日处理量为30吨的餐厨设备全部投入使用,到时马山全域产生的餐厨垃圾可全部被“消化”。
大量需要处理的“剩菜剩饭们”到底去哪了?“众所周知,地沟油是厨余垃圾的‘衍生品’,‘消失’ 的厨余垃圾埋下食品安全隐患。”滨湖区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说,按照垃圾分类体系建设,餐饮企业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餐厨垃圾,农贸市场的果蔬垃圾等有机物都进行单独外置,而餐厨垃圾背后的利益链阻碍了垃圾的正常回收。目前全市经过审批的具备合法餐厨垃圾收运资质的企业只有3家,需收费处理。而坊间一些无运营资质的个人、单位免费甚至向餐饮单位付费来回收,“这种无序行为造成了餐厨垃圾‘去向不明’的困局。”
餐厨垃圾的再生利用,事关城市管理、生态优化。滨湖区城管局呼吁,各大餐饮行业商家、企事业单位食堂选择拥有正规资质的企业,让餐厨垃圾到“该去的地方”,避免成为环境治理、食品安全的隐患。同时,该区已在全区107个小区推行了垃圾分类收集投放,推动居民积极参与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工作,让餐厨垃圾“变废为宝”。 (尹晖)